中国农村社会的发展之缓慢是世人共睹的,哪怕进入了现代社会也是如此。最明显的一个证据就是费孝通先生于20世纪四十年代写的《乡土中国》,其中大部分情况(比如“熟人社会”、“差序格局”、“贱讼观念”、“礼治”等等)还依然适用于今天的农村社会。而且,如果从工业革命的经典定义来看,我国还处于由农业化向工业化过渡的阶段(严格来说,工业革命包括工业技术本身的变革、社会经济结构的变革和社会文化面貌的变革三方面内容,后两项在我国显然还没有完全实现),与此相适应,我国的文明形态也处于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的形态。在我国存在了几千年的农业文明的性格延续至今,所以我们今天的户籍制度追求的也是一种静态的社会和大一统的社会局面。
2.高度集中的行政权力的延续
长期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权的行使导致了我国在权力观和权利观上的惯性思维,那就是,对行政调控和行政理性的迷信以及相伴随的对民间自由选择和社会理性的怀疑甚至惧怕。正因为有了强大的行政权力,才可能使户籍承担起其基本职能之外的很多附属职能,其中就包括本应由市场调节的劳动力这一重要的劳动要素的配置。
3.等级观念的延续
古代的等级观念主要通过贵贱有别、尊卑有序的伦理道德体现出来,反映到户籍制度上就是把不同社会地位的人编入不同的户籍册,享受不同权利和承担不同义务。到现代,等级观念的产生逻辑与此相反,是先通过人为的户籍制上的规定对农村人口的流动作严格的限制,赋予城市人口和农村人口不同的权利,后有社会上普遍的“城里人”和“乡下人”的等级观念。
4.金字塔型社会结构的延续
尽管有越来越多的资料和文章表明中产阶级正在我国形成和发展,但我认为,相对于全国总人口来说,它对长期以来的金字塔型社会结构还没能造成冲击。据《中国社会的十大阶层》一文分析,目前中国社会处于第一阶层的是国家和社会管理者阶层,占总人口的2.1%,而处于最底层的农业劳动者阶层和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者占了47.1%。[12] 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流动性的纺锤型社会结构而言,中国的金字塔型社会结构缺乏足够流动性,在占有不同数量社会优势资源的各阶层的流动上,还存在不少人为的障碍,今天的户籍制度便是一个。它以约束“乡下人”的权利为代价给予本已占尽社会优势资源的“城市人”以更多的特权,制造了“乡下人”向城市流动的不自由性。
5.城市与农村关系模式的延续
关于中国旧社会时的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关系,毛泽东曾在《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中有过一句精辟的概括“中国的农村可以脱离城市而独立存在,城市却不能脱离农村而生存”。它反映了几千年来,中国的农村与城市在经济发展上基本是各自遵循着自己的路径发展,除了一些基本生活资料的流通外几乎不需要经济上的交流。而中国二元户口管理模式出现的时候正是“一五”计划推行重工业为主导的发展战略之时,从这个意义上来看1958年的户口迁移限制的户籍制度,我们就会发现它实质上是为了将大量的闲置劳动力固定在农村地区,防止对城市经济结构造成冲击。[13]这无疑还是让城市与农村各自发展思维的延续。
四.结语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所呈现出的保守性与封闭性是与古代保守封闭的社会形态相联系的,而现代的中国日益开放,现行的户籍制度却依然有着顽固的保守和封闭的地方,虽然可以从历史中找到原由,但历史却不能成为我们固步不前的借口。我们应该以一种更开放的心态来改革现行的户籍制,最终还户籍以本来的面目。而现行户籍制所企图达到的目标,如城市的稳定、农村的发等展等可以通过其他更具合理性与正义性的经济、政治多种政策来实现,如大力推进城市化、加大调整农村经济结构以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村教育水平、扩大社会保障体系的覆盖范围等。而且这些政策不仅可以有助于实现现行户籍制的目标,同时其本身也是值得追求的社会目标,是我们国家实现经济和社会现代化的命题中应有之意。只有当所有社会成员都享有平等的机会时,只有当一个人的成功与否取决于他的努力和才智而不是取决于他的出身时,整个社会才可能充满活力的良性运转。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作者:
吴昆昆
编辑:
蔡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