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不该”是一个立场问题,一个站队的问题,却从来不是一个历史问题。因为在历史研究领域“如果怎样,就会怎样”是一个典型的伪命题,没有任何研究价值。事实上在列宁早已经规定了社会主义国家对待其他国家无产阶级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的现实下,作为一个笃信共产主义的政党怎么可能不出兵朝鲜?在一个地缘政治学大为流行的年代,一个奉行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的国家怎么可能容忍外国势力在自己周边咄咄逼人?被西方国家揩油了一个世纪的民族怎么可能容忍外美国在朝鲜战争爆发初期无端的指责?当一个屡次被欺骗的政党获得了国家政权的时候,怎么可能容忍美国在台湾问题上的出尔反尔?
 
 

列宁奠定社会主义国家准则:全世界无产阶级利益优先 胜利民族需承担更大牺牲

社会主义者、革命的无产者、国际主义的推论则不同:战争的性质不取决于是谁进攻,‘敌人’在谁的国境内,而取决于哪一个阶级进行战争,这个战争是哪一种政治的继续。如果这个战争是反动的帝国主义的战争,就是说,是由帝国主义的、强暴的、掠夺的反动资产阶级的两个世界集团进行的战争,那么一切资产阶级都是掠夺的参加者,而我的任务,革命无产阶级的代表的任务,就是准备世界无产阶级革命,因为这是摆脱世界大屠杀的惨祸的唯一出路。【详细】

 

列宁

社会主义大家庭

新中国“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受到社会主义国家的热忱欢迎,同时,在苏联的影响力下,准确地说,在葛罗米柯副外长来电之后,社会主义阵营内许多国家在10月初即断绝了与国民党政府的关系,呈现出一个承认新中国的高潮。 【详细】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一方面积极探索适合自己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另一方面根据国际主义的原则以各种形式对各国人民的民族独立和解放斗争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应越南、老挝王国政府、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等国的请求,先后派出部队进行援越抗法、抗美援朝、援越抗美和援老抗美的斗争。 【详细】
从权力的正统性上看,中苏两国都必须追求对于国际国内的“正确的想法及政策”,必须在现实政治的立场上强调意识形态。从双方的政治需要看,这些极为正常。意识形态至少要拥有国际性的、带有普遍性的特征,至少要显示从“马克思主义”到“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共同性”。对于要挑战资本主义和“自由民主主义”的东方阵营,拥有意识形态的“共同性”和“普遍性”尤为重要。【详细】
 
国际冷战与毛泽东的外交选择
 

毛泽东与斯大林

毛泽东呢,五大书记分别跟他谈的,就是一个信息,告诉他,我们要做的事情就是苏联同志想让我们做的事情,就是我们一定,我们是真正的这个共产党人,我们一定要走社会主义道路,将来我们一定跟着苏联走,就主要传递这么一个信息,就是让斯大林放心。【详细】

49年前后美国对中共的态度  

艾奇逊说应该从政治上看问题,什么叫从政治上看问题,说呀,美国的敌人是谁呀?不是中国人,是俄国人,所以美国呢不能把它的主要的精力、钱财、物力,都来对付中国人,而让苏联人在旁边这个坐山观虎斗。【详细】

西方全面遏制社会主义阵营  

中苏结成同盟以后,整个形势发生了一个根本性的变化,整个社会主义阵营就从欧洲一直延至到亚洲,从多瑙河一直到太平洋,整个欧亚大陆连成一片,这个在美国人看来太可怕了,这共产主义势力不得了了。所谓全面的遏制,就是把中国也包含在内了。【详细】

 
 

朝鲜半岛对中国具有特殊战略意义 近代日本即通过半岛入侵

中国地图的形状像是一只公鸡,而朝鲜半岛像是这只公鸡脖子下的肉垂。这个肉垂对中国安全极为重要。任何一个对中国持有敌意的大国占领半岛,都会对中国的安全构成极大的威胁。半岛与中国东北相邻,经过辽西走廊,就到了首都北京的门前。在海上,朝鲜半岛是渤海和黄海的屏障。当朝鲜半岛被控制在一个强国手中,中国在近海会面临更多的挑战,渤海和黄海有被封锁的可能。以半岛为基地的海军可以威胁到长江以北的沿岸,甚至到长江三角洲。【详细】

 
 

时隔46年 古巴依旧是美国不可逾越的“一道红线”

美国空军参谋长提名人选、空军上将诺顿·施瓦茨就这一问题在国会听证会上说,俄罗斯如果在古巴部署可携带核弹头的战略轰炸机,则跨越了“美国的一道红线”。那么,美国人为何对俄罗斯这一子虚乌有的消息如此紧张?笔者认为这一方面缘于古巴离美国本土仅有140公里之遥,另一方面可携载核弹的战略轰炸机图-160如落户古巴,无异于在美国家门口放置了数枚威力无比的核弹。如果这一谣言成为事实,那第二次古巴核危机可能将再次上演。【详细】

 
 

斯大林为保证西伯利亚铁路安全不顾一切要求外蒙独立

我也就开门见山地问他说:“你为什么一定要坚持外蒙古‘独立’?外蒙古地方虽大,但人口很少,交通不便,也没有什么出产。”他干脆地说:“老实告诉你,我之所以要外蒙古,完全是站在军事的战略观点而要这块地方的。”他并把地图拿出来,指着说:“倘使有一个军事力量,从外蒙古向苏联进攻,西伯利亚铁路一被切断,俄国就完了。”【详细】

 
国家间博弈中的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
 

博弈论又被称为对策论,原意是指二人在平等的对局中各自利用对方的策略变换自己的对抗策略,以达到取胜的目的。按照因对博弈论的贡献而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罗伯特·奥曼教授的说法,博弈论就是研究互动决策的理论。在任何层面,国家间都处于博弈状态。 【详细】

地缘政治  

它把地理因素视为影响甚至决定国家政治行为的一个基本因素。在地缘政治的经典学说中,除了空权论、海权论和陆地中心学说之外,还有二战后基辛格、布热津斯基、亨廷顿等分别提出的新的地缘政治思想。【详细】

地缘经济  

对地缘经济概念的解释由于各种原因并没有一个统一权威的定义,这首先是因为地缘经济产生法阵的时间不是很长,其中很多因素具有不确定性,而且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其内涵和外延都有不同程度的变化。 【详细】

国家地缘战略  

在以往的历史中,国家对于发展战略的选择主要是地缘政治。基辛格认为,每一个世纪都会出现一个国家,它具有按照自己的价值观改造整个世界的力量。【详细】

 
 

解放战争时期朝鲜对中共的支持

在解放战争时期,朝鲜支援给我军2000多车皮日本侵略军战败留下的作战物资,有的是无代价支援,有的是通过物资交换。在请求朝鲜政府支援的作战物资中,第一批是朱理治向金日成同志提出的12车皮物资;第二批是刘亚楼向金日成提出的N车皮物资;第三批是朱瑞提出的110车皮物资;第四批多达600一800车皮物资。这些物质都是金日成同志和朝鲜劳动党的几位主要领导答应无偿赠予和无代价帮助装运到我国的。从朝鲜进口的有磁铁粉、炭素、工字钢、高速工字钢、水泥等。【详细】

唐朝“援罗” :
促进了朝鲜半岛的统一

唐朝援助新罗的白江口之战,不仅结束了新罗与百济间的长期纠纷,同时也使日本受到了严重打击,日本失败的直接后果是停止了对朝鲜半岛的扩张,大约在以后千余年之内,未曾向朝鲜半岛用兵。唐朝和新罗联军攻灭高句丽,结束了朝鲜半岛长期以来三国鼎立的局面。【详细】

明朝“抗倭”:
抵御了日本对朝鲜的侵略

这时,朝鲜国王李昖在爱国朝臣和军民抗倭热潮的推动下,遣使向明朝告急,请求出兵援助。明朝廷认为“倭寇之图朝鲜,意实在中国,而我兵之救朝鲜实所以保中国”。中朝唇齿相依,故决定援朝抗倭。战争持续七年,最后终以中朝两国的胜利,日本的失败而告结束。【详细】

清朝甲午“援朝”:
两国同陷灾难的深渊

明治维新后,日本极力推行军国主义,不断侵略亚洲邻国。1894年3月,朝鲜爆发了东学党起义,沉重打击了朝鲜的封建统治。朝鲜国王不得已再次向清政府求助。日本为制造出兵朝鲜的借口,把风雨飘摇的清政府拖入战争的陷阱,于是一再怂恿清政府出兵朝鲜。【详细】

 
近代中国与朝鲜的关系
 

尽自1910年被日本吞并后,朝鲜半岛人民开始了长达30多年的独立复国运动有的学者将其称为韩国独立运动。“朝鲜”与“韩国”是同一个国家在不同历史阶段上的不同称谓,在二战结束前并无特别政治意义。【详细】

近代两国关系第一阶段  

从1919年朝鲜的“三·一”运动到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朝鲜独立运动成为中日外交交涉的主要内容,当权的北洋政府与国民政府均不愿开罪于日本,对在华的朝鲜独立运动进行压制。与之相反,孙中山领导的南方护法政府以及中国共产党虽然不是执政当局,但仍给予朝鲜独立运动力所能及的支持。 【详细】

近代两国关系第二阶段  

从“九·一八”事变到1937年的“七七”事变,在国难当头,日本对华侵略扩张企图昭然若揭之时,中国国民党和共产党都对朝鲜的独立运动进行了或明或暗的支持。中国出现抗日运动高潮后,在华朝鲜独立运动也活跃起来。【详细】

抗美援朝游行

美国总统杜鲁门

美国海军

由于错误地把朝鲜人民军越过三八线的行动视为共产党国家在全球范围内展开总体进攻的序幕,甚至是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开始,美国政府的反应迅速而强烈。然而,令人惊讶的是美国对朝鲜战争的第一反应竟是派第七舰队进驻台湾海峡。也就是说,在朝鲜战争爆发后,杜鲁门首先把中国而不是朝鲜摆在了美国的对立面。对此,毛泽东做出了激烈的回应。【详细】
中国共产党人无法像托克维尔那样洞察美国的那种不可思议的想法,因此,也不理解美国有何必要来为伤害他国人民制造合法口实。在这种情况下,共产党中国的领袖们一定会感到,他们所面对的国家是一个既无信用,又不可靠的国家。这难道还有什么奇怪吗?本来红色中国就没有派出过一兵一卒,中国共产党政府也没有说过一声威胁的话,然而共产党中国却被扣上了“侵略者”的帽子。【详细】
现在看来,杜鲁门政府之所以决定不同北京寻求和解,当时美国国内的政治局势是一个重要原因。11月大选在即,共和党领导人大力鼓噪,敦促美国继续进攻,同时有些人把任何停战计划都说成是对共党分子的姑息让步。当时正是麦卡锡主义作为一股强大的政治势力开始抬头的时期,况且在国务院中,杜鲁门政府已经成为右翼势力指责“共产主义阴谋”的目标。【详细】
应该说毛泽东对出兵朝鲜的考虑的确包含了这两方面的因素,而不仅仅是出于某一方面的考虑,但也不是这两种因素的简单综合。面对当时中国所处的复杂环境和条件,毛泽东的决策动机并非如有些国外学者认为的那样“混乱不清”,而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且随着朝鲜局势的变化而逐步臻于成熟。【详细】
 
中国与美苏关系
 

美观察员与毛泽东等人合影

 

调查

你觉得中国出兵朝鲜原因是什么?
意识形态原因
地缘政治因素
美国咄咄逼人
以上因素的综合
用户信息  
性别  
 
作为通晓全盘后人,嘲笑或鄙薄前人并不是不能接受的行为;尽管这种嘲笑或者鄙薄毫无意义,除了表明自己的立场以外。其实许多重大历史事件中的决定并不是当时做出的,而是在更久远的过去所决定的。正如同华盛顿之所以成为华盛顿而非美国的袁世凯除了他人品好以外更重要的原因当时北美已经实行了50多年的民主选举制度,民主观念已经深入人心。其实从历史的角度看,播下龙种,收获跳蚤的毕竟是少数,更多的还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胜负难料:

中国出兵该不该?该!

埋骨异乡:

中国牺牲值不值?值!

变幻浮沉:

风云人物的战后命运

尊严代价:

多少人命运因之改变

自语自省:

三代韩国人看"自己"的战争

冰与火:

朝鲜战争全纪录

三年烽烟:

三千里地河山

半岛60年:

多少离愁多少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