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中国的政治人物,就对这生前身后名看得极重。而这名声说到底,不过是寻一个个人在历史、口碑中的位置罢了。

只是寻找自己的位置,对于这位道光皇帝,却是尴尬得有些困难。若论名声,不消说常上电视的康雍乾三位,便是光绪、慈禧,也比他的曝光率高得多。若论成就,前承“盛世史”,后启“屈辱史”,偏生生鸦片战争落在他的手里,更是让人难报青眼。故而,我们这些后人,每每提及道光皇帝,就很有些不喜、不屑、不齿的意味。

然而,除却鸦片战争的失败,我们对这位皇帝又有多少了解?除了说他守旧、无知、卖国之外,又有什么创见?说到底,我们不过是人云亦云,乃至不知所云罢了。既是如此,对于这样一位承前启后的君主,一位动作间影响当年中国选择的帝王,我们难道不该重读一番吗?

每天早上四点,皇子皇孙就要进书房温习功课,天还黑着,此时师傅还没来,几个苏拉、太监在皇子皇孙们的读书声中倚柱而寐。下午两点师傅出宫。而这些“苦命”的皇子皇孙们还要接着学满语,练骑射功夫,直到日落才能休息。为了培养文能安邦治国,武能驰骋疆场的接班人,清朝制定了近乎残酷的皇子教育制度。旻宁修文习武,十分专心,进步很大,不仅汉学基础扎实,而且武功也修炼得十分好。【查看详情
此关头,旻宁成了众人的核心,他下令各门戒严,又派人去调集援军。旻宁令禁军乘势在大内搜杀残余天理教徒,又到储秀宫安慰皇后,命三弟在皇后身边时刻保护,不许离开,同时在西长街布置警戒,以确保皇后安全,然后飞章上奏,向嘉庆皇帝报告这次事变的经过。【查看详情
道光帝严禁鸦片,掀起了轰轰烈烈的禁烟运动,对宫中吸烟者严惩不贷,惟独对皇太后不加过问。道光帝还未雨绸缪,为防止禁烟胜利后鸦片断绝,他甚至密令北京地方官为太后准备一个秘密的鸦片来源,同时告诫宫中诸人向太后隐瞒外面禁烟之事,可见其用心之苦。 【查看详情
与其说道光皇帝是一位昏君,不如说道光皇帝就像是从一个名为传统与道德生产线上出品的标准产品。他熟读史书、对士大夫之学也有涉猎,他以俭德著称,在行政改革方面,不无建树,绝非昏聩、贪婪、淫暴之君。但是,这一切的前提是中国社会不能发生剧烈变化,一旦发生剧烈的变化,生产线上的标准产品就不够用了。【查看详情
 
你以往对道光的印象是:
有才有识
 
昏聩无能
你怎么看道光默认皇太后吸鸦片行为?
  有孝心,是一个好儿子
  执法不严,难怪禁烟失败
  在百善孝为先的时代,可以理解道光
  说不清
道光继承大统后,此时的首席军机大臣托津已经66岁,二把手戴均元已有75岁高龄君臣之间年龄悬殊,隔着好几条“代沟”。而且这样一班人能力不大,脾气却不小,经常倚老卖老,对新皇帝也没做到毕恭毕敬。所以,道光帝意识到军机处得换换血了,这些人非调换不可。撤换军机大臣终究不是件小事出乎意料的是,道光轻而易举地做到了。 【查看详情
无可救药的吏治陋规的盛行,吏治的腐败,道光帝登基之初就想改变这种现实,英和建议清查陋规,他立即接受。可上谕发出不久,遭到中外官僚的反对,面对已经深入清政府骨髓的腐败,道光皇帝这个异常传统的皇帝选择了顾名不顾实,罢免了英和,下命停止清查。【查看详情
道光帝对英和的奏疏极为欣赏,当即朱批“所奏各款,意在漕河并治,永资利赖”,再命魏元煜等人“悉心计议”,魏元煜却说事关创始,“容臣再督饬司道详晰妥议”,道光帝非常恼火,指责魏元煜首鼠两端。为加强海运派力量,道光帝对江南政局进行人事调整:安徽巡抚陶澍为江苏巡抚,主张海运的琦善也正式出任两江总督。 【查看详情
道光帝为典型的守成之君,他心目中的理想是恢复康乾盛世,恪守祖宗法典。但乾嘉以来,国家承平日久,各种矛盾激化,清朝迅速走向衰落,道光帝为扭转被动局面,亦曾致力于改革,并取得一定的成就。而道光帝先紧后松,浅尝辄止,其妥协性和不彻底性,致使一些改革,如禁止浮奢、革除漕弊、缓解河工等等,最后全都走向失败。【查看详情
 
平定张格尔叛乱是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正义之举,得到了广大军民的拥护。除了得道多助之外,道光帝采取的一系列正确的政策和策略,也是这次平叛战争得以顺利进行和最终取胜的重要保证。张格尔叛乱的被平定,对于维护国家领土完整,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意义 【查看详情
经费预算,户部尚书估计一年军费应该不少于一千万两白银,这占全国财政年收入的四分之一,以国库的支付能力,四百万两应没问题。此外,再从各省腾挪一下,估计能挖掘出二三百万两,距离一千万两仍有缺口。道光帝唤来内务府大臣,命令从内府提银二百万两。【查看详情
综观道光帝对英国企图强占香港的基本态度,道光帝作为中国的最高统治者,竭力维护国家对香港主权严正立场是值得肯定的;对琦善的严肃处理和为防止英军强占香港而调兵遣将,表明了道光帝维护国家对香港主权的决心。道光帝因香港被英军强占而在一天内连发四道上谕,有力地表明了道光帝维护国家领土香港不受英国强占的决心。【查看详情
所谓的国力,就是人口多;所谓的以逸待劳,就是英国大老远地跑过来了,也不考虑一下清朝六百里的快递怎么能赶上英国的火车,中国士兵的两条腿怎么能赛得过英国的轮船。第一次鸦片战争中,沿海兵丁远远不够用,清政府主要是从内地调兵增援东南战事。道光之后是咸丰,咸丰之后是同治,同治之后是光绪,光绪之后是宣统,难不成这些皇帝都无知无勇,所以,清朝才“偶然”地一败再败吗?【查看详情
 
鸦片战争期间,道光皇帝有两个经典笑话一直广为流传,成了道光孤陋寡闻以及清朝愚昧落后的象征。事实上也许有道光孤陋寡闻的因素在,但更多的还是东西方交流不畅所产生的美丽误会。正如法国启蒙思想家之一的伏尔泰也曾疯狂的崇拜以及赞美清朝的乾隆皇帝。【查看详情
蒸汽机成了英国工业革命的标志,瓦特自己更是成了英国的“工业革命之父”,永远受到世人的尊敬。他那个时代的社会精英们信奉的格言是:“弄钱是人生的主要之事。”他把这主要之事干得很出色。但是谁能否认,个人利益的最大实现,同时也是国家利益的最大实现呢?瓦特这样的发明者发了,英国这样的政府更发了。工业革命,意味着欧洲一个世纪所创造的物质财富远远超过了以往整个人类几千年的总和。【查看详情
史家一般认为,道光在英军攻占定海后,迅速地从转向妥协投降。但事实是定海失陷以后,道光并没有迅速地转向妥协投降。不过,他对是战还是抚,还没有作出最后的决策。这种举棋不定是性格上的缺陷,并非投降。况且当时,清朝政府财政拮据,道光总的来说是希望避免战争,但先决条件必须是英人愿意“就抚”,必须对朝廷“恭顺”。 【查看详情
由此,我们可以说,从外交政策的角度来考察,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失败,标志着儒家传统对外政策的破产。中国进入近代,不仅在经济上、政治上要实行近代化,在外交观念和外交政策上也有一个从传统走向近代的迫切任务,这应该是我们总结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历史教训。 【查看详情
 
道光这个人是一个巨大的矛盾,其实他是一个想励精图治的皇帝。道光上台,就觉得情况不妙,朝风颓败,民风颓败,道光力图重振朝纲。道光当时规定“宫中岁入不得超过二十万”,他节约开支,就是要支援前方的禁烟,要备战,要和英国人打一仗。今天“四菜一汤”,道光可能是起源之一,道光当时说“宫中用膳,每日不得超过四碗。”【查看详情
近人蔡东藩评价道光帝,“徒齐其末,未揣其本,省衣减膳之为,治家有余,治国不足。”诚然,作为一国之君的道光帝,节俭到斤斤计较甚至荒唐可笑的地步,不仅不能强国富兵,还培养一群无能的大臣。外国列强打开中国的大门, 与道光帝的节俭癖不能说没有关系。【查看详情
在前面提到的御制诗中说:“毋谓重劳宜改卜,龙泉想是待于吾”,意思是说不要认为他的陵寝由东陵改建到西陵是劳民伤财,龙泉峪是上帝赐给他的,这是天意,因而是合情合理的。可见道光帝平日反复表白的“恪遵成宪”、“节俭”、“爱惜民力”完全是假的。 【查看详情
务实、整顿,说明道光帝是有见识的,有主见的,不是昏君,但他不能坚持,反映性格中软弱的一面。似乎可以说道光帝能够察觉朝政中固有的那些问题和弊病,至于外国侵略者的汹汹来势之不能识及,就不是那个时代的人所能够认识到的,可以不作深论。道光帝是有识之君,而没有坚毅的品格来支持他坚定自家的主见。而之所以显得主见不足,除了主观成分,还受客观因素的制约,令他无法坚持固有的识见。【查看详情
 

读罢这满篇的文字,掩卷深思之时,您有没有想过,相对于清朝严格,甚至于严酷的帝王教育而言,我们的经历、学识是否能在同一时代与“愚昧”的道光皇帝等量齐观?

诚然,在中国历史上的200多位帝王之中,道光皇帝绝不是什么顶尖的人物,他也有自己的性格缺陷、认识局限,但是,这却不是我们指斥其为某某事件罪魁祸首的理由。相对于道光所面对的新问题而言,他所接受的教育,执政的经验,完全不足以倚仗,而他千疮百孔的帝国,也因百余年来的制度惯性而无情地向深渊滑行。这样的史实背景,无疑非常残酷,但却是必须接受的现实:当时中国面临的挑战,早已不是圣君明主振两下衣袖就可以扫净的了。

有基于此,对于道光的评价,“做”与“没做”,是一个层面的事实,而“想”与“不想”,则根本是另一回事了。

 
向左
 
向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