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阶层结构发生了新的变化,出现了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社会阶层。这些新的社会阶层中的广大人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他们通过诚实劳动和工作,通过合法经营,为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和其他事业作出了贡献。这些新的社会阶层人士集中分布在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之中,并且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出现了快速增长的趋势。新的社会阶层的崛起与迅速壮大,已成为我国经济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并且对国家的民主政治建设产生了直接影响。胡锦涛同志在第20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上指出,对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要加强同他们的联系,关注他们的利益诉求,凝聚他们的聪明才智,扩大他们有序的政治参与。”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公民政治参与有序扩大的要求,并指出,要积极鼓励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我们在保障新的社会阶层经济参与的同时,如何通过各种途径,扩大和推进新的社会阶层有序的政治参与,充分发挥他们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不仅成为新时期统一战线工作的新重点,也是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
一
社会阶层与阶级虽然同属于社会结构的组成部分,但两者在我国目前的语境里还是有着显著的区别。应该说,新的社会阶层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已经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一支重要力量。新的社会阶层是改革开放的产物,并且对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与稳定产生了越来越重要的影响。他们通过自主创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同时,广泛吸纳社会劳动力,拓宽了就业渠道,有效缓解了中国面临的人口与就业的巨大压力。他们作为改革的受益者,在获取巨大的经济利益的同时,非常希望国家通过政策和法律的途径,来维护他们的现实利益;他们通过自身的经济实力掌握大量社会经济资源,在具有经济上的“话语权”的同时,必然会进一步要求掌握更多的政治资源,享有政治上的“话语权”。因此,我们在保障新的社会阶层经济参与的同时,如何通过各种途径,保障和推进新的社会阶层的政治参与,倾听他们的政治诉求,实现他们的政治利益,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
(一)新的社会阶层政治参与的特点
保障新的社会阶层的政治参与,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应当承认,新的社会阶层作为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浪潮中形成和发展壮大的社会阶层,作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受益者,由于其特殊的经济地位、特有的创新精神以及文化背景,相比较而言,有着更为强烈的民主意识、平等意识和竞争意识,有着较强的政治参与和利益表达的愿望。同时,在政治上,他们坚信并坚持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些在总体上反映了他们对社会主流价值与现行政治秩序有着较深的认同感。因此,我国现阶段的新的社会阶层的政治参与主要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1.参与上的目的性。新的社会阶层的政治参与的目的性是非常明确的,即通过政治参与,表达他们的政治诉求,影响国家相关方针政策的制定,并在最大限度上满足其自身的政治利益,切实维护自身的合法权利。应当说,这种目的性对于扩大我国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丰富我国民主政治的形式,充分反映社情民意,化解各种社会矛盾,促进社会的公正与和谐等方面,都有着积极的意义。但也不可否认,这种目的性在某种程度上带有浓厚的功利性的色彩。他们的政治参与的目的从根本上说,是与其经济目的密切联系的,并且最终是为了更好地实现其经济利益。因此,如何在肯定其政治参与的同时,通过各种途径积极加以引导,同样是保障其有序政治参与的重要方面。
2.政治上的从属性或配合性。如前所述,新的社会阶层作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现实利益者,在根本上是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现行制度的,他们的政治参与,是一种体制内的参与,在政治上具有从属性或配合性的特点。他们并不谋求改变现行制度,而是希望通过渐进的政治改革与制度建设,来维护他们的合法利益,在现行体制内获取更多的“话语权”。这就决定了他们的政治参与与现行体制不仅没有根本的利益冲突,而且是对现行体制的一种健全与完善;反过来说,保障和扩大新的社会阶层的政治参与,本身就是现行体制和制度完善的重要内容。
3.行为上的非组织性。我国目前的新的社会阶层是对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和自由职业人员等6个方面的人员的一种政策上的描述和概括。这种描述和概括主要是基于其所有制属性方面的某些共性。事实上,我国目前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由于其从事的工作性质等方面的差异,虽然有社团管理部门批准成立的组织,如私营企业协会、个体劳动者协会、律师协会等,但作为一个社会阶层,其组织化的程度是非常弱的。这也就决定了新的社会阶层的政治参与实际上是一种个体性的政治参与,而非有组织的政治参与,即他们并非是以“新的社会阶层”的名义参与政治生活的。这种参与行为上的非组织性一方面使得参与行为更具可控性,但另一方面,又会使这种参与行为的可控性弱化。因此,如何处理好这对矛盾关系,是保障新的社会阶层政治参与“有序性”的关键问题。
作者:
李 锐 殷啸虎
编辑:
梁昌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