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蜀的最后一个皇帝孟昶(史称“后蜀后主”,有点别扭,还是就叫他孟昶好了)算是比较腐朽的统治者。但他居然主动遣使北汉要求南北夹击宋朝,而且他的方案是出子午谷占领潼关以西的地盘,还把自己当诸葛亮了。十一月,太祖集结兵马,一路由忠武军节度使王全斌为西川行营前军兵马都部署,武信军节度使崔彦进监军,率步骑三万出凤州道(今陕西凤县);一路由江宁军节度使刘光义为西川行营前军兵马副都部署,枢密承旨曹彬监军,率步骑二万出归州道(今湖北秭归)。
后蜀虽然占据了易守难攻的地利,但毕竟不是诸葛亮,在宋军面前完全是废柴,这一部分就不用详细讲了,总之就是几下打垮了。北路军的王全斌在攻克剑门时斩首万余级,蜀军本就对胜利不抱太大希望,此后更是心理完全崩溃。不多时宋军两路军会师成都,孟昶直接宣布投降,前后一共只用了66天时间。孟昶的费贵妃,也就是著名的花蕊夫人写了一首诗:“君王城上竖降旗,妾在深宫哪得知。十四万人齐解甲,宁无一个是男儿!”来表达她对亡国的悲愤。这个女人其实也很不厚道,孟昶最大的问题就是奢靡腐朽,作为男人背后的女人,她没有起到规劝作用,反而起了很大的助长作用。她喜欢芙蓉花,就在成都种满芙蓉,后来成都因此得了一个“芙蓉城”的美称,但这也将后蜀的奢靡之风发挥到了极致,到头来还骂别人不是男人,实在是很不厚道。后来她被才貌双绝的宋太祖占有,真是便宜她了。
后蜀这个国家在别的方面没有什么值得一提的贡献,也很腐朽,但是其上层人物们对文学发展还是有较大贡献的。“花间词派”是宋词的鼻祖之一,尤其是婉约派的渊源。其文字隽美细腻,甚至矫揉造作,很有女人味。但即使这样也不能把别人杀着玩儿啊!由于北路军主帅王全斌采取了残暴恐吓的战术,在成都一次性杀降二万七千人,激起了蜀中军民的极大愤慨。平定四川后王全斌、崔彦进等人昼夜宴饮,纵容士卒劫掠,百姓苦不堪言。当年四川就爆发了上官进、全师雄等人领导的蜀兵和群众起义,杀死宋军先锋都指挥使高彦晖,斗争了三年才被宋军镇压。鉴于此宋太祖将大屠夫王全斌、崔彦进降职,并大力整顿了宋军纪律,才使四川这个富饶的大后方稳定下来。而相比之下,东路军在儒将曹彬的监督下,始终保持极好的军纪,不滥杀掠夺。曹彬的仁者气度受到太祖的高度重视,逐渐委以重任,并树立为宋军的典型,逐渐消除了宋军的戾气,成为了一支威武之师、文明之师,这也是宋军开始走出五代桎梏的重要一步。
后蜀搞定之后目标又对准了南汉。南汉曾名大越国,但由于是刘姓人士建立的国家,所以又改国号为“汉”,定都广州,主要势力范围是岭南两广。那时候珠江三角洲还不是改革开放的最前沿,而是烟瘴重生的蛮荒之地,并不发达,主要是天遥地远路难行没人理他所以才偷生到现在。不过宋朝要统一天下,他世外桃源的日子也就到头了。当时南汉的皇帝刘鋹,史称南汉后主,不但腐朽,而且非常残暴,境内人民起义不断,其中一位人物名叫张遇贤的值得一提。您可能没听说过他,但是他确实很有前瞻性的首次使用了一个人类历史上最强大的年号:永乐。所以南汉也算是培养了一位永乐大帝,可聊以自慰。可能这位永乐大帝是南汉的骄傲,舍不得杀,后来是跑到南唐的地界才被南唐捕杀的。宋太祖先礼后兵,请南汉小国主动投诚,但是刘鋹认为自己有岭南地利,还有秘密武器战象,拒不投降,还斩杀了投降派的大臣,决心顽抗。
开宝三年(西元971年),宋廷以潭州防御使潘美为贵州道兵马行营都部署,朗州团练使尹崇珂副之,道州刺史王继勋为都监,率十州兵进讨南汉。潘美首先围困贺州(今广西贺县),南汉援军急至。潘美佯装撤退,南汉军不知死活,以为潘美怕了,竟然来追击,自然中了埋伏,全军覆没。之后潘美再至贺州,轻松攻克。紧接着宋军经过比较艰难危险的山地行军,连克数州至韶州(今广东韶关)。南汉国竟无人想到在此途中伏击,放任宋军走出崇山峻岭,来到平原。这时南汉军才抛出他们的秘密武器:战象,妄图籍此抵抗宋军天威。可惜他们又不懂得正确使用,而是正面强行冲锋,结果这些庞大的移动标靶被强弓劲弩射得血肉模糊,潘美轻松攻克韶州。攻克韶州之后,广州就已经完全暴露,刘鋹孤注一掷,集结十五万大军在广州城北,以木竹为栅,准备抵抗宋军。潘美见后哈哈大笑,只待一天北风起时,召集数千民夫,皆双手持炬,趁天黑投入南汉军营。火借风势,烧得南汉军哇哇乱叫,宋军趁机进攻,斩首数万。南汉主力部队已亡,潘美轻松攻入广州,生擒刘鋹。一些人啸聚海岛继续抵抗,宋太祖暂以潘美知广州兼市舶司,旋即讨平,岭南平定。
卧榻之侧岂可许他人鼾睡
南唐是各个割据势力中相对最强大的一个,周世宗攻取淮南已经大大伤了他的元气。中主李璟死后其子李煜继位,史称南唐后主,文学史上又称李后主。李后主没想过富国强兵抵御宋朝,而是百般讨好并大肆贿赂宋太祖和赵普等人,只求保证其割据江南的地位,这显然是很不现实的。开宝七年(西元974年),宋廷以宣徽南院使、义成军节度使曹彬为西南路行营马步军战棹都部署,山南东道节度使潘美为都监,颍州团练使曹翰为先锋都指挥使,率领十万大军进讨南唐。
作者:
黄如一
编辑:
蔡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