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登辉的“阴谋”与汪辜会谈的“阴影”
2008年04月28日 15:19文摘 】 【打印
相关标签: [汪辜会谈]

1993年的4月27日,台海关系的汪(道涵)辜(振甫)会谈在新加坡举行,为世人所瞩目。该次会谈,似乎来得突然。其实两会——即大陆的海协会和台湾的海基会,已在1992年至1993年年初之间进行过多次商谈,才有那次汪辜会谈。

第一份邀请函,是1992年1月8日发出的。与此同时,美籍华人李澄梁也扮演了重要的穿针引线的作用。1992年7月下旬,他以联合国世界银行工作人员身份到达北京,与邓小平女儿中国国家科委副主任邓楠以及海协会会长汪道涵叙谈。李建议用“两岸和谈”而不用“两党和谈”,并建议汪老直接写信给台湾海基会会长辜振甫,主动提出汪辜会谈。8月初,汪老致函邀请辜振甫,8月22日;辜老复函,接受邀请,并提出新加坡作为会谈地点。

经过17次函电往来,在北京香港的多次商谈,以及临门一脚的“唐邱会”——即大陆海协会的唐树备与台湾海基会的邱进益于93年4月8日在北京的商谈,汪辜会谈才得以顺利举行。

汪辜会谈来如风,去无踪。十年前的无限激情和期待,化作十年后的诸多感慨和失落,正如古诗词所形容的那样,“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注定夭折的命运

其实也不必如此感伤。痛定思痛,冷眼回顾,便可发现,从一开始,汪辜会谈就注定了夭折的命运。

如果仅仅是由于双方误会,造成今天的两会(海协会和海基会)老死不相往来局面,扼腕痛惜还情有可原。但双方并无误会,事实证明,彼此的相互判断,比如北京对李登辉在统独问题上的判断是正确的。

既如此,李登辉当初赞同汪辜会谈,就不可能是走向统一的步骤,只不过是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缓兵之计,为其在台湾坐大以及与北京最终的摊牌争取时间而已。由此可见,汪辜会谈的夭折,在所难免。

细心观察“汪辜会谈”就可以发现,大陆宣传其意义在于突破两岸僵局,迈向统一。而台湾则强调会址是在国际场合,向世界表明了台湾的主权尊严,与大陆不但是分裂分治的,而且是对等的。这一分歧,预示着两岸今后关系山雨欲来风满楼。果然,李登辉同大陆的较量从此逐渐拉开序幕。

<< 前一页123后一页 >>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奥运火炬传递凤凰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