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监义会碑”:记录明朝宦官们如何安排后事
2010年01月20日 09:23南京报业网-金陵晚报 】 【打印共有评论0

金陵晚报1月19日报道“太监义会碑”碑身通高2.64米,宽0.84米,厚0.23米,底座高0.84米,宽0.94米,厚0.42米。由于该碑长期俯倒于地面,且背面朝天,奇迹般地躲过历代战乱和“文革”浩劫,而且在多次文物普查中,它也多次成为“漏网之鱼”。

2006年,南京市人民政府公布“太监义会碑”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什么是“太监义会”?笔者考证后发现,这是一个宦官丧葬互助团体,也就是孤苦无依的太监结成互帮互助的组织,在彼此的后事上互相帮助。明宦官刘若愚在《酌中志》记载:“中官(即太监)最信因果,好佛者众,其坟必僧寺也”。为了验证这一说法,笔者查阅大量南京地方历史文献,发现一奇特的现象,就是以南京城南郊牛首山郑和墓为中心的宦官集中安葬地,目前已考古发掘的太监墓葬有十几座,这些墓葬,应该就是“太监义会”所建。

明初,南京是首都,永乐以后,又是留都。在南京供职的众多宦官集资兴建寺庙,成立被称为“念佛会”的修行组织,分别又冠名为“义会”、“老衣会”等名称,其实质是丧葬互助团体。

雨花台发现的这块“太监义会碑”上有27名太监的名字,来自南京司礼监等“单位”,说明这个“义会”是由27名太监组成的团体,规模较小,而碑的内容为27人的名姓。

不留具体年号很“牛”

雨花台“太监义会碑”的奇特之处,在于没有署上刻碑年代,这种做法,也只能是太监所为。因为,在长达数千年的封建时代,自古留传下来的任何碑刻都要署上年代。如果不署年号,则会被认为是对皇帝的“大不敬”,可用欺君之罪论处。

唯独太监这一特殊群体,怀着变异的心态,观望整个社会,自认权势只在皇帝一人之下。碑上不署年号,显示出他们仗势欺人、权倾一时的模样。

27名太监,没有想到,他们在世时地位显赫,死后却寂寂无闻,到了现在,有关部门只知道该碑刻是明代所立,这27人是什么人,就搞不清楚了。

大明王朝从1368年建立,至1644年结束,前后将近三百年,要想考证出“太监义会碑”刻于明朝的哪个年代,是件很困难的事,唯一的线索就是27名太监的名号和籍贯。而要想在上万名太监事迹中寻找到27名太监的踪迹,更是大海捞针。

古碑立于万历年间

笔者为了寻找27名太监生卒年代,首先采取排除法,笔者查阅了明代初年洪武、永乐、宣德、正统等年间的太监名录,没有发现这27人的名字,从而锁定他们应生活在明成化年间以后。

北京图书馆编有《北京图书馆中国历代石刻拓本汇编》一书。在《汇编》第五十七册中,记载了明万历年间乔应春撰《新建护国报恩千佛寺宝像碑记》,在碑阴列出宦官姓名共四十排,共计八百三十七名宦官,这是一次全国大规模的宦官集体募捐寺院行动。众多的不知名中小型宦官都参与了千佛寺宝像落成捐施活动。果然,我在第十三排中惊喜发现南京义会碑27名太监之一刘进朝的名字,在二十四排发现27名太监中的孙相,在三十一排中又发现碑上王弼的名字。由此可以推断,这27 名太监是明代万历年间的人,“太监义会碑”自然也就是明万历年间的产物。

台湾成功大学陈玉女教授曾经给笔者寄赠《明代二十四衙门宦官与北京佛教》一书。该书中记录了藏于台湾地区“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所傅斯年图书馆的明万历二十七年四月立的《念佛众贤名目》碑刻拓片,拓片中刻有近约一百六十七位宦官参与“念佛会”,在第二排名单中又寻找到27名太监之一的李奉。由此,更加进一步证明了雨花台“太监义会碑”出自万历年间。

<< 上一页12下一页 >>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郑自海   编辑: 刘嵩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