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抗战期间的延安日本战俘学校
2007年11月29日 13:44文摘报 】 【打印
相关标签: [抗战]

抗日战争期间,在延安设有一所日本工农学校,学员是日军战俘和投诚的日军士兵。那么,为什么要成立一所这样的学校?

日本共产党领袖当了日本工农学校的校长

1937年平型关战役之后,我军在战场上俘虏的日军官兵越来越多。这些战俘除一部分释放或转交国民党统战部外,大部分仍留在八路军中。但这些日军俘虏思想仍然十分顽固、反动,亟待加以教育改造。

就在这时,一位名叫野坂参三的日本共产党领袖来到延安。野坂参三与中共中央、总政治部敌工部领导商谈了日军战俘的教育管理问题,并亲自找在延安的日军俘虏中的反战进步分子谈话,了解俘虏的教育情况。他认为:“那些离开日本军队、放下武器、脱掉军装的日本工人和农民,只不过是帝国主义战争的牺牲品,只要唤醒他们的阶级觉悟,使他们认识到侵略战争的本质,他们迟早会成为反战的和平战士。”经过半年多的调查研究之后,1940年10月,野坂参三向毛泽东写了一封信,建议中共中央在延安成立一所专门学校教育改造日军战俘。

毛泽东对此非常重视,亲自将这所学校定名为“日本工农学校”。学校的具体工作由八路军总政治部负责领导,校长由野坂参三担任,教员均为曾留学日本精通日语的中国人。学校从1941年5月15日正式开学到抗战胜利结束共存在5年左右,最初仅有学员11人,到1945年8月学员增至300多人。

从“日本鬼子”到“日本八路”

日本工农学校学员在反对侵略战争和瓦解日军的斗争中是一支重要力量。

日军士兵前田光繁(原名杉本一夫)在刚被俘虏时,曾对八路军充满了恐惧和怀疑,一直想自杀。八路军干部耐心地做他的思想工作,一边给他生活上的优待,一边指出他对很多问题的错误看法。渐渐地,前田光繁的思想开始动摇。他终于选择了生路,不再为是死是活而烦恼。后来,通过进一步学习,他开始反思这场战争,决定站在中国人民一边,反对这场野蛮的战争。1939年1月2日,在一次由八路军前线司令部召开的庆祝元旦集会上,前田光繁和另外两名日军俘虏小林武夫、冈田义雄突然走上舞台,当场宣布要参加八路军。八路军总司令朱德深受感动,走上台去和他们紧紧握手,衷心欢迎他们参加八路军。

前田光繁等人成为了第一批“日本八路”。1939年11月,前田光繁发动另外七名日籍八路军战士成立了“日本士兵觉醒联盟”。它是日本人在中国的第一个反战组织。

1942年8月15日,日本工农学校的学员自动组织起来,成立了日本人边区自卫军,加入保卫边区的战斗行列。他们到前线后,一面打仗一面做日军的反战工作,秘密在日军中建立反战团体,散发反战传单。

学员们毕业后,奔赴各个抗日根据地,开展对敌斗争。这些学员熟悉日军内部情况,了解其习惯和心态,还有同学、同乡和朋友等旧关系,因而能进行针对性很强的宣传瓦解工作,起到普通八路军战士很难起到的作用。八路军领导人曾对他们的对敌工作给予过高度的评价。朱德说:“日寇在华北最怕两样东西:一为日本反战同盟,一为朝鲜青年抗日义勇队。”

随着抗战形势的发展,日本工农学校及其学员数量也在增多。山西、山东和华中等抗日根据地,也先后成立了分校。在整个抗战期间,各个日本工农学校总共培训了上千名学员,其中共有36名在华日本人反战同盟成员在抗战期间牺牲。(《湘潮》2007年第11期)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