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资讯 > 历史 > 历史研究 > 正文 |
|
会谈气氛显得缓和了一些 改变用语首次承认新中国
在举行第128次中美大使级会谈时,柯·约翰已经离任,接替他的是美国驻波兰大使格罗诺斯基。他是波兰后裔,50岁出头,体格粗壮,颇有幽默感。他的会谈风格明显不同于他的前任,很少指责、发火,因而会谈气氛显得不那么紧张。
“约翰逊总统对贵方建议很感兴趣”,格罗诺斯基一字一顿地说,右手握着烟斗在嘴边轻轻磨着:“请贵方考验我国政府的和平诚意。”他随即把烟斗从嘴边拿开说:“我方希望建立美中双方更广泛的联系。例如,美国政府欢迎贵国官方通讯社记者到美国采访,加强美中之间的联系和友谊。”他还建议美中两国的医生、科学家互访,交换植物和园艺标本等。很明显,美国开始向中国发动和平攻势。王大使按国内的指示表示,台湾问题未解决,其他问题免谈,回绝了他的建议。
历史的经验值得总结,回首中美建交之前,在民间交往方面,中国原本可以采取较为灵活的态度。这样既可使中国更多地了解美国,了解世界,同时也可以使美国人民了解中国,利用美国人民中的积极因素,来反对美国政府敌视新中国的政策。后来,我方也意识到了这一点。1972年毛主席对来访的尼克松就曾说过如下的话:“你们要搞人员往来这些事,搞点小生意,我们就死不肯。十几年说是不解决大问题,小问题不干,包括我在内。后来发现,还是你们对,所以就打乒乓球。”
1966年3月,中美双方举行了第129次会谈。根据前几次美方的表现,王大使预感到会谈可能会出现某种进展。果然不出所料,会谈一开始,格罗诺斯基抢先发言说:“我荣幸地通知大使先生,我国驻肯尼亚大使阿德伍先生在内罗毕会见了贵国驻肯尼亚大使王雨田先生,美国政府愿意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进一步发展两国关系……”
人们注意到,格在发言中第一次使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用语,这是此前128次谈判中从未出现过的用语。会谈结束后,美方翻译还就这一点特地提醒了中方翻译。这是美方对中国政治态度的一个重要转变,是中国政府与美长期斗争的结果,来之不易。(作者为外交笔会成员)(来源:国际在线-世界新闻报)
作者:
张兵
编辑:
唐毓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