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热门搜索词:
毛泽东“六·二六”指示的历史考察
2007年09月03日 09:23人民网投票数: 顶一下  【
相关标签

由此可见,“六-二六”指示反映出的是毛泽东一贯的群众观点,并非突发奇想。然而,如果能联系此前毛泽东对国际形势的分析和判断,我们就会发现“六-二六”指示与他此时的备战思想也有着密切关联。20世纪60年代中期,中国的周边局势一度十分紧张,美、苏加紧对我国进行军事威胁。北面,苏联在中苏边境不断增兵,并且向蒙古派驻苏军。南面,1964年8月,美国开始连续轰炸越南北方。1965年3月,美国海军还调集大批舰艇,随时准备北犯。美国飞机不断侵入我国云南、广西和海南岛上空。

在这种形势下,毛泽东作出了“要打仗了”的形势判断,并提出了“备战、备荒、为人民”的口号,全国开始了大规模的三线建设。对于医疗卫生工作,他担心一旦打起仗来,医疗卫生机构都集中在城市,医务人员不了解农村的情况,医院和医学教学分科那么细致,这样是无法应付战争需要的。卫生医务人员到农村去锻炼,接触中国农村社会的实际,帮助建设农村医疗卫生机构,理应是备战的一项重要内容。

三、“六-二六”指示的历史功绩

“六-二六”指示发出后,刘少奇、周恩来等中央领导积极组织卫生部门的同志座谈,了解情况,提出落实指示的具体要求,敦促卫生部将人力、物力和财力的重点放到农村。一年后指示公开,极大鼓舞了广大医务工作者投身农村建设的热情,激发了农村群众彻底改变疾病丛生的落后面貌的决心。

在中央和地方、城市和农村医务工作者及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下,农村医疗卫生工作出现了飞跃发展。以全国医疗卫生机构病床的分布为例,1965年农村只占40%,到1975年这个比重已提高到60%。全国卫生经费的65%以上用于农村,而指示对农村巡回医疗和合作医疗的有力推动,更为改变农村医疗卫生面貌奠定了基础。

作者: 姚力   编辑: 唐毓瑨

>> 发表评论

如果您还不是凤凰会员,欢迎 注册

  • 用户: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 添加标签:

    (*添加多个标签用逗号隔开)

  • * 您要为您所发言论的后果负责,故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 * 以上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凤凰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