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性学第一人":公开研究性 被称"卖春博士"
2009年03月23日 09:31广州日报 】 【打印已有评论0

张竞生博士创立的维新学校。

张竞生:中国性学第一人

近日,在潮州市饶平县浮滨镇,广东省性文化教育基地于“文化奇人”张竞生先生的故居落成。

已故的张竞生,被誉为“中国性学第一人”、“中国计划生育第一人”、“中国发起爱情大讨论第一人”。这些有何来历?本报记者三访饶平,同时专访了张竞生先生次子张超。

张竞生博士塑像。

“博士”威严堪比过去的“状元”

3月20日,在饶平县浮滨镇大榕铺村,记者在村道上随便拦住一个孩子问“知道张竞生故居在哪吗?”这个大约十一二岁的孩子摇头,一愣神又醒悟般叫起来,“哦,你是找博士的家啊”。

大榕铺村的历史大约可以追溯到两百年前。张竞生是大榕铺的第一个博士,也是潮汕地区的第一个博士。1912年,中华民国首批25名稽勋留学生名单里,张竞生排在了第一名。“他是跟宋子文同一批出国留学的,宋子文第五名。”张竞生次子张超告诉记者。

从饶平县城去浮滨镇,再到大榕铺村,进村前的一片山坡上,是张竞生先生墓,而张竞生先生故居则在村子的另一头。如今,浮滨镇正计划把故居改造成一处景点。3月8日,故居里头先成立了广东省性文化教育基地。

张竞生故居的建筑已翻新,周围平整一新不复当年的景象。一间居室门口的水井旁,新立了一座故居主人的雕像,底座上刻着寥寥数语“哲学博士 北大教授 文化奇人”。

1938年,为避战乱,张竞生举家从广州回到大榕铺村长住。那年他50岁,儿子张超3岁。张竞生没有混居在村中,住所离村子足有数百米远。“好像跟村里没有多大联系,每天在自己的小田庄里看书、写东西,一天要花好几个小时在果园里干活,种的多是些潮州柑,维持家用,生活清苦得很。”张超回忆说。

对村人来说,这个“博士”就是过去的“状元”,威严自不用说。周边十里八乡凡有纠纷,必唤“博士”了断。“一次,一个女人被打,就来找父亲哭诉。听完了,父亲就把她的老公传来。当面让她打丈夫两个耳光,女人不敢,父亲就去打。打完了,还要用拐杖去敲她丈夫的脚。”张超说。

《性史》让举国哗然 令他离开北大

如今,在故居斜对面土坡上,长有两棵参天榕树,树下便是博士当年创下的“维新学校”。这是张竞生在实践乡村建设时,为了使得孩子不用奔波几里路到外村的私塾读书而倡建的。张超曾在这里就读,记得博士让教员开办游泳课,一群孩子从此在村旁小溪学狗刨式。记者看到,校门上刻着这所小学的校训“凡事认真做,苦心做快做”。

“谁见过这种校训?对仗不工整,刚开始读还不习惯。”张超说,1939年创校时拟下的这个校训,是张竞生“故意这样的,他的目的就是不想跟其他的校训一个样”。

在张超看来,这就是父亲张竞生的个性。张竞生16岁考入广州的黄埔陆军小学,带头剪了自己的辫子,又因为为首发动整顿伙食和食堂秩序遭开除。“出国留学回来,公开倡议推广避孕节育被骂神经病,在潮州金山中学又开风气之先招收女学员、开设游泳课,去到北大又成了全国第一个在大学课堂上开设性教育课的老师。后来去到上海,又是第一个招收女店员……”张超谈起父亲的“特立独行”,总结说:“他的个性就是这样,别人不敢说的,他偏要说;有人说了不敢做的,他偏要去做。”

在1925年底,新文化运动刚刚结束,37岁的北大教授张竞生公开发布征集《性史》的广告。次年,《性史》出版,举国哗然。“那时候,唯独剩下这块禁区没人敢碰,他偏要去碰。”张超介绍说,“在那个年代,去公开地研究‘性’,让很多人都受不了。”《性史》的出版,很快让张竞生有了“性学博士”、“卖春博士”的“封号”,也造成他离开北大,开始了一段并不顺利的生活。晚年回乡,他先后主持修公路、办苗圃、办学。

<< 前一页12后一页 >>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已有0位凤凰网友参与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作者: 陈正新   编辑: 梁昌军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