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多名门之后:林则徐的子孙后代今何在(图)
2008年12月25日 07:50中国新闻网 】 【打印

詹天佑嫡孙詹同济:颇有“巴顿将军”风采

詹天佑12岁到美国留学,20岁回国,毕业于耶鲁大学。詹公是清政府授予的“工科进士第一名”,有“中国工程之父”的美誉。但是,关于詹公的史料不能算丰富。我在写作过程中,有两个疑点:一是连接火车车厢的挂钩是否为詹天佑发明?我幼年时听说外国人把这种挂钩叫“詹天佑”以纪念它的发明者。第二个问题是台湾出版的一部《詹天佑年谱》中说,詹天佑参加了1884年发生的中法马尾之战(亦称马江之战),并说他曾跳入海中救出了几名战友。

因无佐证,我不敢落笔。为弄清楚真相,我曾多处求教,最终得知詹天佑的嫡孙詹同济是铁道部的高级工程师,已退休。我断定他必可给我以权威的解答。

一天,我拜访了詹同济先生。他的住房很简陋,室内没有卫生间。接待客人的小平房的墙壁上挂着詹天佑标准像,靠墙处有一架钢琴,除此之外极简朴。

同济先生60多岁的样子,个子较高,神态严肃,不苟言笑,有点令人生畏。他对我的请教,回答极迅速而又简练,他那种风格和神态竟然使我联想到美国的巴顿将军。他告诉我,火车挂钩的发明者是美国人詹内,詹天佑生前编写铁路专业辞典时,故意把“詹氏挂钩”写成“郑氏挂钩”,以避“詹”字产生的误解。他还说:“马尾之战时,我祖父不在马尾,而是在广州任英文教习。”

我的两个疑问得到了明确的解答后,我说:“您可以为此传记写篇序言吗?”他只说了两个字:可以。我要求与他合影,他一言不发,但立刻站立到詹天佑像的下面,并用目光示意我和他站在一起,由他夫人为我们拍了照片。

我回乌鲁木齐后,很快就收到了同济先生写的序言。我通过书信向他请教一些铁路工程的术语,他都详细作答。书出版后我寄给了他两册,他在回信中夸了我几句,并说孙道临先生正在主持拍摄电影《詹天佑》。

马寅初次子马本初:父亲的历史不可戏说

马寅初先生的次子马本初生于1926年春节。我与本初先生已保持了十多年的亲密交往。他是一位精通英语的机械工程师,文质彬彬,外柔内刚。他与父亲共同生活了55年,对马寅初的了解之深不言而喻。 1998年4月下旬,我第一次采访本初先生就连续谈了三个上午,知道了许多感人的细节。比如马寅初特别崇敬毛泽东,他给1952年出生的孙女起名“思润”,“润”即指毛润之。思润有两个弟弟,一个叫思泽,一个叫思东。思润“文革”中在北京胶片厂当工人,她最大的愿望是到北京大学当个工农兵学员,所在单位两次推荐她,均因她是马寅初的孙女而被拒之于北大的校门之外。这对性格内向的思润打击太大了,她因此患了精神分裂症,造成了一生的痛苦。

多次交往,使我感到本初先生的实事求是。他多次对我说过:“某些赞美我父亲的人是好意,但凭想当然写作,不真实。如有人说我父亲喝咖啡,还有人说我父亲在重庆和黄炎培下酒馆,这都不可能,因为我父亲一辈子只喝冷白开水,其他饮料一滴不沾。有人说蒋介石抓我父亲时,我们一家人哭哭啼啼,根本没这回事。我只见父亲流过一次泪,就是周总理逝世时。”

“文革”迫害了无数人,于是有人也写马寅初在“文革”中遭到种种迫害,本初先生说:“没那回事。”他告诉了我真实的情况——马寅初因《新人口论》遭了厄运后,受到周总理的多方面保护,周培源、陈叔通、陈毅都曾来慰问过马寅初。

在东、西总布胡同居住过李济深、李宗仁、张治中、史良、蒋光鼐、沈钧儒、王首道、班禅大师……真是名流云集。然而“文革”开始后人人自危。马寅初家人听说张治中、李烛尘家已来过红卫兵,马寅初说:“与其让红卫兵来抄家,不如我们自己先动手!”于是他家一切可能被认为是“四旧”的东西统统被付之一炬了,其中包括刘罗锅的书法真迹,马寅初百余万字农业经济学手稿,连本初夫人的高跟鞋也全都烧掉了。

不料,数天后派出所来人说:“周总理有指示,你家是保护对象,不准任何人闯入,我们负责保护。”因此“文革”中马寅初本人没有受到冲击,这是历史的真相。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作者: 邵纯文   编辑: 梁昌军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