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炯明反孙中山 源于他不理解“训政”必要性
2008年09月29日 09:18凤凰历史综合 】 【打印0位网友发表评论

陈炯明言论选:
       则我虽助中山,而粤人不谅我也(1923.6.29报载)
炯明与中山之构和,责任不在炯明,炯明受乡人托,出维持秩序,绝非受北方命令。炯明秉联省自治主义而奋斗,冀实行此主义以救国;中山赞成联省自治,则我听其令,若仍效北方军阀,作武力统一迷梦者,则我虽助中山,而粤人不谅我也。

武装革命与文装革命(1923.12)
现在中国革命须分为几个时期:第一为武装革命,推倒国内各大军阀,使其大权旁落于小军阀之手,实行联省自治,此为第一期。第二期为文装革命,使人民组织团体,然后带领老百姓来打小军阀。但此时有互相含接之作用。现在尚属武装革命之时期,离第二期之文装革命尚远。君品行高洁,任事努力,炯所素佩,敢请即来惠城,共商革命大计,勿却为荷。

挽孙中山联(1925.3.12后)
惟英雄能活人杀人,功罪是非,自有千秋青史在;与故交曾一战再战,公仇私谊,全凭一寸赤心知。

斥国民党军财权托于俄人之手(1925.8.31)
【记者问:阁下对于粤局仍极关怀,未审有何高见?】【 答:】余【陈自称】对粤事自属注意。惟前此,余亦淡然置之,盖彼等皆权利是争之辈,派别分歧,忽离忽合,纷争之余,终必皆归消灭,无劳余之顾虑。然照今日情势而论,实令余难以坐视,彼等以军权财权托于俄人之手。日本二十一条中之第五项,袁世凯所不敢承认者,彼等竟自动的让与俄人。彼等若真讲共产主义,犹有可说,所痛心者,专共他人之产以自肥耳,如此倒行逆施,粤省固将断送,而其影响将及于全国。余为粤人,万难再忍,且亦责无旁贷。现正与林、洪、叶诸将准备一切,一俟饷械齐集,即当一举而廓清之。
【 与《申报》记者的谈话,申1925.9.1】

1933年9月29日陈炯明去世。

陈炯明(1878年1月13日—1933年9月29日),广东海丰白町乡人。粤系军事将领,中国军事家,毕业于清末广东法政学堂,参加过辛亥革命及着名的黄花岗起义,黄花岗之役中为敢死队第四队队长,谋炸广东水师提督未中。1917年帮助孙文打响护法战争,对抗北京段祺瑞政府。他在军事上支持和帮助孙文在广东的发展。

他在1922年6月第二次护法战争期间与孙文政见不合,反对孙文的北伐,主张“联省自治”。当时粤军将领邓铿被暗杀,有史料声称此事和陈炯明有关[1]。1922年6月16日,陈炯明部下叶举出兵围攻总统府,并炮轰孙文寓所,意在驱逐孙文离开广东。孙文转移到到永丰舰(后改名中山舰),并离开广东。史称“六一六事变”。1923年1月,陈炯明被拥护孙文的滇、桂与倒戈粤军联合组成的西路讨贼军击败,率部退守东江。1925年,国民革命军两次东征彻底打垮其所部后,逃到香港,创建中国致公党,任总理,继续为中国的前途而奔走。后病卒于香港。

其对广东的主要影响有:

政治上,反对孙文的北伐,主张“联省自治”。广州市的正式建市由其主导进行,建立立法、行政、财政、审计等机构,推行基层自治,精兵简政,与民休息。

经济上,兴办实业,兴建公路,扶持民企等。

教育上,建立私立学校,为全国之最;发展公办教育,实行免费教育;请陈独秀任省教育长。

社会生活上,革除陋俗,主要禁绝烟赌,但其效果并不是特别明显。

陈炯明“炮轰总统府”真相

陈炯明于1920年代与孙中山因政见分岐而决裂。孙主张「中央集权」,要以武力「北伐」来统一中国;陈主张「联省自治」,要建立与欧美民主国家相仿的联邦政制,以和平「南北妥协」的手段来谋求中国永久的统一。

国民党称陈炯明背叛革命,炮轰广州观音山总统府,欲置孙中山于死地。共产党也指斥他为反动的军阀。因此陈炯明生平的历史和他服膺终身的政治主张,今代中国人(包括政治领导者)知道的已不多。

根据当年香港中英文报纸和英,美两国外交官的报导,当时下令炮轰广州的,其实是孙中山,时间是(1922年)6月17日,所谓「炮轰观音山总统府」是孙中山早得粤军警告,本人已离府,粤军要求守军投降不遂,而开土炮「三响吓之」。当年中英文报纸都没有粤军炮轰总统府的新闻,反倒有孙中山以海军大炮乱轰广州的大标题,炸死无辜平民过百人。中国历史几千年来都是「成者为王,败者为寇」,几十年来教科书只提陈炯明炮轰观音山总统府,但无人提孙中山炮轰广州市。

六一六(1922年6月16日)事件表面上似乎是一个单纯的「兵变」。不知道真相的人,以为是孙,陈个人间的争权。在事件发生之前夕,北京总统徐世昌退位,旧国会恢复,南方护法目的已达,北方知识分子蔡元培等二百余人通电请求南方『非常』大总统孙中山停止北伐,实践与徐世昌同时下野的前言。粤军驻广州部队通电响应,请求孙中山离粤北上,以谋求和平统一中国。

事件发生之时,炯明本人不知其事。孙中山炮轰广州市后,炯明禁止部下妄动,让孙安全离粤,实救孙一命。日后国民党捏改史实,以这事件为陈对党领袖个人的「叛逆」,加上「叛党叛国」的帽子,而把这事件的前因后果,完全掩盖起来。从此中国的人民,不幸的只知道『陈炯明背叛孙中山』,而不知道陈炯明曾倡导『联省自治』,建设广东为模范省的一回事!也不知道孙中山再回粤组织暴力政府,重图北伐,破坏了南北妥协,和平统一中国的大好机会!

陈炯明的一生反响出中国在20世纪初期追求现代化的重要阶段。他于1878年1月13日(清光绪三年丁丑十二月十一日)出生于广东省海丰县白町乡。父亲叫「暄」,号「曦庭」,母亲杨氏。22岁时与黄云(娥)女士结婚,夫妻感情融洽,共生五女三男。

1924—1925年间,孙中山接纳了苏俄金钱上与军事上的全力援助,进而「苏化」了国民党,实行「一党专政」,自此以后,中国便走上了「苏俄式」的革命路线,这正与「西方民主式」的建国步骤,刚相背驰。当时,炯明的粤军,也称为联治军,在作战能力上是没法与受苏俄训练,苏俄装备与苏俄督率的国民党「国民革命军」相比的。1925年,粤军在东江两战役中被击败了。

粤军失败后,炯明退居香港,仍继续努力以政治办法来觅求中国之统一。1925年双十节日,其前身为前清洪门秘密会社的「美洲致公堂」,正式改组为「中国致公党」,举炯明为总理,云南的唐继尧为副总理。1926年初,党总部由旧金山移至香港,同时推进党务,伸展于东南亚各地,登记侨胞入党达十余万人。致公党主张建立联邦制政府为统一中国之原则,反对国民党「一党专政」的教条,而赞成多党制的民主政体。

从一个海外华侨最大的秘密会社,改变为有明确民主方针的公开政党,确是世界历史上民主运动之一创举。这也可算是陈炯明晚年时期最显著的成就。总言之,炯明不是一个空口谈革命的前清秀才,也不是像国民党所诬指为「叛党叛国」的南方军阀。他是法政学堂的毕业生,当过清末的省议员,当过革命时期的选锋(敢死)队长,当过民初时期的都督,当过二十年代的省长,对于「行政」与「立法」两权的运用与制衡,「中央」与「地方」政府两者权限的划分,不但有理论上政治学识的基础,而且有实际上运用的经验。他对民间的艰苦,地方自治的必要,更有深切的认识。

炯明于1933 年病逝于香港。后人有说他“潦倒地死于香港”。这“潦倒”二字是中国封建传统通俗的说法。吴稚晖在挽陈联中说:死后“身无长物”是“英雄有价”。炯明去世时是致公党的总理,继续为建设共和而努力,是一个“斗士”,是“暂时失败的英雄”,不是“潦倒”的政治人物。

炯明倡导「联省自治」,百折不挠,不是为一时权宜之计,而是为谋求建国的永久根基。 1922年与孙中山决裂后,他很沈痛的对爱国学者(也是辛亥革命元勋)章炳麟说:

然为国努力,无论在位在野,务达此制(指自治省联邦制)而后已。更多历史内容请点击>>

<< 上一页12345678下一页 >>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0位网友发表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编辑: 刘嵩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