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6年,英国驻中国公使萨道义受英国政府之托,与清政府在北京再开谈判。唐绍仪再次奉命以清政府专使身份,与萨道义见面。中英两国使臣见面,气氛与之前迥然不同,唐一改在加尔各答的态度,根本不谈什么“各国宪法大纲”及英国政体、人情、礼节,而是单刀直入地说:“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西藏,西藏从来就在中国的版图上,是中国领土的一个部分!”随后出示各种典籍及古今地图,全是给西藏定位的史料。
经过几番激烈谈判,最终萨道义代表英国政府,唐绍仪代表清政府,签订了《中英新订藏印条约》,废除了两年前英藏双方签订的所谓《英藏条约》,使英政府承认西藏是中国的一个地方政府,从属于中国。
与英谈判,唐绍仪维护了民族利益,并突出地表现了他热爱祖国的思想。这是他在为满清之臣时的光辉,达到了他人难以企及的高度。
辛亥革命再当谈和代表
与英谈判,展示了唐绍仪的不凡才干,使得清政府更加信任他。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清廷授唐以会办税务大臣之职,次年(1907年)又任奉天巡抚。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唐绍仪奏报朝廷应该“改革大清国税制”,朝廷准奏。唐兴致勃勃地领一班人马去英、法、日等八个欧亚经济强国,进行财政考察。回国后,唐夜以继日地编制《大清国税务新法》,企望为国富民强投放一剂改良之药。
1911年10月10日夜,武昌城头一声清脆枪声,敲响了埋葬封建帝制的丧钟,各省纷纷响应,震憾世界,有人说这是东方睡狮醒了。清廷本已将袁世凯废掉,驱逐出京,拟永不再用,然而革命形势逼人,而朝廷里真是山穷水尽,到了“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地步。问题是连“廖化”也找不出一个来,怎么办?还是启用废臣袁世凯,请其出山,率兵南下。袁到汉口旗开得胜,又占汉阳,革命军节节败退,武昌告急。各省代表共推首义有功之士黎元洪为元帅。袁世凯审时度势,抓住首战告捷的好时机,向黎元洪提出议和,英国公使亦从中斡旋。黎元洪也是求之不得,与革命党人商量,作出“虚临时总统位之席以待袁君反正来归。”的决议。
12月3日,革命党宣布《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21条,意在监督临时总统的个人权力。12月7日,黎元洪提议由伍廷芳为革命党一方代表率代表团,拟与袁氏谈和。袁世凯此时的身份为清政府的“责任内阁”,为议和,他启用“老伙计”唐绍仪。
12月25日,孙中山自海外归来,到达上海,此时又恰恰是南北议和代表均在沪上。议和的谈判已进行两轮,会上决定,一是马上停止战争;二是确定国家废专制为共和体制。双方代表基本达成共识,没有多少阻力。此时,唐绍仪是清廷代表,怎么同意实行共和体制呢?这是因为唐平日深研各国国体,具有近代文明思想,在议和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正当此时,孙中山归来了,这是一位极具影响的政治家、革命党领袖人物,革命党利用孙中山的影响,改变策略,趁势在12月29日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在南京选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同时对袁施加压力,要求袁世凯及时逼溥仪退位。
作者:
汪烈九
编辑:
刘志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