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八宝山:中共历史的一个缩影
2008年03月06日 08:51《党史博览》 】 【打印
相关标签: [中共]

从北京天安门前的长安街西行15公里,石景山路北有一座古朴的门楼,门口有两尊石狮和四棵古柏,这就是著名的八宝山革命公墓。八宝山革命公墓原来名叫北京市革命公墓。1970年,周恩来提出:八宝山葬有全国的烈士和中央领导人,不仅仅属于北京市,批准更名为八宝山革命公墓。

八宝山因盛产红土、青灰、马牙石等八种矿产得名,山南有一座明朝永乐初年建的褒忠护国寺,是明清两代太监养老的地方。1946年,国民党政府将之改建成忠烈祠,安葬抗战中牺牲的张自忠、佟麟阁、赵登禹等38位国民党将领(解放后迁出)。1949年12月,周恩来建议筹建革命公墓。北京市副市长吴晗到八宝山褒忠护国寺旧址察看,经北京市政府报政务院批准,组成公墓筹备组,从第四十八代住持手中买下寺院及150亩山地。1950年7月动工,到1965年4月,建成中央领导、省军级、地师级和县团级墓区,编号一、二、三墓区。20世纪50年代末,中国实行火葬,原褒忠护国寺第一、二进大殿及配殿改建成骨灰堂,划分为11个室。中一室存放有朱德、董必武、林伯渠、谢觉哉、徐特立、陶铸、谭震林、廖承志等老一辈革命家的骨灰,也有陈赓、谭政、王树声、许光达、罗瑞卿、萧劲光等大将的,有李宗仁、张治中、傅作义、陈明仁的,还有文化名人以及外国友人的。

“文化大革命”期间,有48座陵墓被严重破坏,不少墓石被“涂鸦”,被推倒。1984年,八宝山革命公墓被列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北京市青少年革命传统教育基地。2005年4月,扩征八宝山北面的260多亩山地,以墓园文化为核心,增设资料室、展览厅、影视厅和雕像区,集安葬、悼念、瞻仰、教育、文化旅游等多项功能为一体。

1950年10月27日,中共第七届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任弼时因脑溢血在北京病逝。任弼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逝世的第一位党和国家领导人,葬在刚动工的东北半坡上,成为八宝山的第一墓。墓修得很大,有墓碑、墓盖,前面还有300平方米的“庭院”,以后八宝山再也没有这么“豪华”的墓地了。“文化大革命”中,任弼时是少数几个没被“点名”的领导人,所以集体扫墓除了去人民英雄纪念碑,就是到任弼时墓前。在中共七届一中全会选举的“五大书记”中,另外四位都没有墓地。朱德的骨灰盒安放在八宝山骨灰堂中一室。刘少奇、周恩来逝世后骨灰都没有留在八宝山。

1976年1月8日,周恩来逝世。关于后事,周恩来夫人邓颖超说:1956年,恩来和我就有约定,不保留骨灰。关于周恩来骨灰撒放地点,周恩来的副卫士长张树迎、卫士高振普和邓颖超的秘书赵炜专门到玉泉山、京密引水渠等几个地方,都没找到合适的地方。1月14日,在周恩来追悼会前一天,邓小平致信中共中央政治局:(汪)东兴同志就总理骨灰撒放地点事,与邓大姐商议,据查玉泉山已无流水。他们商定改用安-2飞机撒在江河土地上。邓大姐本人只送到机场,由工作人员上机撒散,以上办法比较撒在某一固定地方好,拟予同意。东兴同志已按此准备。

<< 前一页12345后一页 >>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