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6-16 09:28:26中国经济网
中办、国办近日印发的《关于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 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意见》强调“增强社会保障公平性”,一整套“加强低收入群体兜底帮扶”的政策组合拳,既聚焦于“提低”——通过合理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增强劳动者获得感,又着力于“托底”——构建更精准的分层分类救助体系,为低收入群众织就更密实、可及的民生保障网。
强化兜底保障,不应落一人、漏一户。目前,我国低收入群体仍面临收入来源单一、抗风险能力不足等困难。加强对这部分群体的救助帮扶,不但直接关乎高质量发展的成色与后劲,也有助于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随着政策不断完善,这些年,帮扶低收入群体的力度、精度、温度显著提升。帮扶对象从低保和特困人员,延伸至低保边缘家庭成员、刚性支出困难家庭成员等各类低收入人口;对象认定通过“大数据比对+铁脚板摸排”,让“人找政策”与“政策找人”相结合;帮扶内容也不再局限于物质帮助,而是“物质+服务”综合救助……总体上看,社会救助体系逐渐从“保生存”向“保基本、防风险、促发展”拓展,兜底线、稳预期的作用更加凸显。
也要看到,政策提供的更多是方向性指导,具体到各地实践中,还需因地制宜细化规定、落实工作。比如,如何确定当地低收入人口认定标准?如何解决人户分离入户核查难题?能否打通各部门间的信息壁垒?如何满足困难群众的多样化救助需求?这些问题,无不考验着各地治理能力,也表明实现“应保尽保、应兜尽兜”需进一步在精准性、可持续性上下功夫,形成兜底保障长效机制。
兜牢底线先要兜准底线。加强动态监测预警,及时将符合条件的群众纳入社会救助范围,有赖于更高水平的信息化建设。这就需要强化部门联动与数据共享,逐步建立起民政部门统一认定监测、分层管理推送信息、各部门协同救助的弱有众扶“一张网”,形成更大合力。兜底兜得准,还意味着明确困难群众需求,能够提供医疗、教育、住房、就业等专项帮扶,做到“缺什么补什么”,形成梯度救助格局。
输血帮扶更要造血帮扶。此次《意见》提出的“实施农村低收入人口开发式帮扶提能增收行动”“加大以工代赈实施力度”等,都是增强低收入群众自我发展能力、提高帮扶可持续性的有益举措。进一步强化社会救助造血功能,还应创新帮扶方式。比如,引进劳务公司、制定激励政策,培养一批叫得响的劳务品牌,优先吸纳困难群体就地就近就业、增收等,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
兜底帮扶低收入群众,体现着民生厚度,渗透着政策温度。当制度设计始终以改善民生为标尺,当群众的问题清单转化为改革的责任清单、任务清单,当一项项民生政策落地见效,必将让更多百姓拥有更加充足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金观平)
长江云新闻2025-07-16 22:17:51
大湾区之声2025-07-16 22:10:46
新华网2025-07-16 22:09:49
网信西藏2025-07-16 22:08:45
【中国网评】以“共赢链”破局“脱钩断链”,中国开放为全球经济注入确定性
中国网2025-07-16 22:07:55
中国日报网2025-07-16 22:07:19
【世界说】外媒:关税持续冲击美国人的钱包 涨价商品会越来越多
中国日报网2025-07-16 22:06:46
央视新闻2025-07-16 22:05:32
人民网2025-07-16 22:05:04
央视新闻2025-07-16 22:04:51
供应链里看共赢丨从滚烫炉火到云端算法 一块钢铁如何串起全球“共赢链”?
央视新闻2025-07-16 22:04:14
中国新闻网2025-07-16 22:03:37
央广网2025-07-16 22:03:06
海外网2025-07-16 22:01:09
环球网2025-07-16 22:00:05
人民网2025-07-16 21:58:13
人民网2025-07-16 21:57:44
央视新闻2025-07-16 21:57:05
微言教育2025-07-16 21:56:13
中国青年报2025-07-16 21:55:06
光明网2025-07-16 21:54:29
活力中国调研行丨千年瓷都焕新颜 解锁古窑、老厂、旧村的N种“打开方式”
央视新闻2025-07-16 21:53:31
新华社2025-07-16 21:51:59
央视新闻2025-07-16 21:51:12
央视新闻2025-07-16 21:50:27
央视新闻2025-07-16 18:07:24
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2025-07-16 16:49:47
中国新闻网2025-07-16 16:43:21
中国新闻网2025-07-16 16:42:40
中国新闻网2025-07-16 16:4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