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6-15 15:23:51央广网
长城、九寨沟……提到文化和自然遗产,你最先想到的是哪一个?大家好,这里是晶采观察,我是央广网记者王晶。
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这背后蕴含的诸多文化元素,大家并不陌生 —— 从博物馆里的文物瑰宝,到广袤大地上的文化遗产,再到典籍中记载的文字与历史,它们已然在当代生活中 “活” 出了新生命力。不仅如此,由传统文化热度催生出的 “考古热”“博物馆热”“非遗热” 更在各地持续升温,让我们的“文化获得感”越来越强。
文化遗产能够在新时代重焕生机、绽放光彩,我想核心就在于三个“新”字所带来的变革与突破。
首先体现在跨界合作带来的“新产业”上。“文化遗产+”模式开启且成效显著,贵州苗绣携手国际品牌亮相巴黎时装周,演绎“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三星堆考古盲盒、殷墟研学游兴起,更是让考古变身热门文旅体验。这些创新,让文化遗产不再“高冷”,而是以鲜活形态融入生活,重塑文旅格局,也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生。
其次,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为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打开新空间,过去不敢想象的一些科幻场景,如今已成为多地文博展陈的日常。龙门石窟的卢舍那大佛,通过AR技术“开口”讲述历史,应天门遗址的3D灯光投影秀重现武则天登基盛景……当空间距离的影响进一步变小,公众能以更加便捷的方式了解文化遗产,文化遗产也成了滋养当代人精神世界的文化养分。
在“新技术”与“新产业”加持下,文化遗产也成为地方经济的“新引擎”。由此带来的,还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守护文物、传承非遗的队伍。文化遗产所蕴含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不可估量,当我们走进这些文化遗产,仿佛穿越时空,与历史对话,切身感受到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进而不断增强文化自信。
晶采观察,下期见!
编审:伍刚
统筹:王薇 赵净 刘娜
记者:王晶
拍摄:孙弘泰
剪辑:陈怡君(实习)
设计:李彬
央广网2025-07-19 21:14:28
中国新闻网2025-07-19 21:08:14
光明日报2025-07-19 21:07:22
经济日报2025-07-19 21:06:15
新华社2025-07-19 21:05:20
央广网2025-07-19 21:03:52
央视网2025-07-19 21:02:39
人民网2025-07-19 21:01:38
人民网2025-07-19 21:00:34
央视新闻2025-07-19 20:59:28
新华社2025-07-19 20:58:48
人民日报2025-07-19 20:57:48
火把狂欢、丹霞探险……特色活动点亮夏日文旅盛宴 助推暑期经济活力持续释放
央视网2025-07-19 20:56:17
经济日报2025-07-19 20:55:44
央视新闻2025-07-19 20:53:40
BRTV纪实科教2025-07-19 20:36:57
天山网2025-07-19 20:14:05
科技日报2025-07-19 20:13:26
“中国在保护自然环境的同时实现了高度现代化!” ——多国记者眼中的现代西藏
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2025-07-19 20:12:41
总台环球资讯广播2025-07-19 20:11:49
鸡蛋涨完牛肉涨 后面番茄也要涨 关税就这样“砸”了美国人餐桌
央视新闻2025-07-19 20:10:24
中国新闻网2025-07-19 20:02:41
新华网2025-07-19 20:01:35
“链博”创未来|德国公司:我们欢迎更多中国产品进入德国市场!
总台环球资讯广播2025-07-19 20:00:56
学习小组2025-07-19 19:56:47
南方网2025-07-19 19:47:10
交汇点新闻2025-07-19 17:07:10
央视新闻2025-07-19 17:06:47
河北广播电视台2025-07-19 17:06:09
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2025-07-19 17: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