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三月三,春天赠予我一首歌

2025-03-31 09:54:31央视新闻

3月31日,农历三月初三,上巳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三月三,怎么能少得了山歌?当铜鼓配上电子音,当三月三遇见螺蛳粉。改编版《山歌好比春江水》壮家天琴×说唱×高铁穿山,汇入Z世代节拍,让我们穿越时光记忆,相聚在歌圩,放歌一碧千里的春江水。

自动播放

“三月三”是一个琴键

“‘三月三’对我来说是一场假期”

“‘三月三’是相聚,是传统,也是一种认同”

……

参演学生们用不同声部诠释着这个节日的意义。

而在编配人莫军生教授眼中,“三月三”如同一个琴键:“按下它,壮乡的山水、亲人的笑颜、古老的歌谣都会化作旋律奔涌而出。”这位钟情壮族嘹歌的音乐人,数十年来在传统与现代间寻找和声——天琴遇见电子音、铜鼓混入说唱节律,琴键下的乐章早已超越节日本身,成为民族文化的生长年轮。

这个琴键,也连接着广西的山水、壮乡的亲人。或许正如此次参演的学生们表达的那样,“三月三”是假期,是团聚,是传承,它像是一个神奇的纽带,将广西人民的心紧紧相连,无论身处何方,每当这个节日来临,都能感受到那份浓厚的乡情和归属感。

春江入海 山歌向云

“原曲是山水的诗,改编版要做时代的日记。”莫军生教授说。《山歌好比春江水》这首诞生于上世纪60年代的经典,曾被刘三姐传唱至大江南北。原曲以春江水隐喻壮乡儿女的坚韧,而今的改编版则在第二段说唱中嵌入“螺蛳粉混搭老友粉”“高铁穿山如箭起”等当代意象。

“这首歌展现的是广西人的价值观,就是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共生。”

改编版歌曲创作中,少数民族唱腔和乐器的运用,将广西的民族特色展现得淋漓尽致。竹笛、侗笛的悠扬旋律,铜鼓的浑厚声响,与壮族、侗族等少数民族的唱腔相互交织,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音乐风格,让人仿佛置身于广西的青山绿水之间,感受着民族文化的深厚底蕴。

从歌圩上的古老对唱到短视频平台的创意改编,《山歌好比春江水》始终是“三月三”的灵魂之一。当春江水汇入民族海的浩荡,这首山歌正以古老基因激荡时代新声,见证壮乡在守护与开拓中踏浪前行。

总监制丨唐怡

监制丨张鸥 吴光秋

制片人丨王竹 关庆飞 魏崧

策划丨李子仪 陈凯强

编辑丨刘天哲 崔钰林 李强

视觉丨郭一

后期丨郭洋洋

编配丨莫军生

制片丨陈璐 王家沛 李梓瑄联合

制作

总台广西总站

监制丨张斌 李健飞

统筹丨廖汨

摄像丨袁鹏 莫祥龙 刘畅

鸣谢丨南宁市委宣传部 广西台 广西艺术学院

为您推荐

今日辟谣(2025年4月7日)

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2025-04-07 17:59:26

“文化的血脉始终将我们紧密相连”

人民日报海外版2025-04-07 17:57:03

已显示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