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拉萨12月7日电(记者白明山、格桑边觉、刘洪明)从西藏那曲安多县城出发,沿着109国道北上80多公里,就来到青藏公路最高点——唐古拉山口。
这里海拔5231米,常年大风严寒,年平均气温零下10摄氏度左右,一年中8级大风天气达120多天。然而,风雪再大,此路段常年畅通,这背后就有“天下第一道班”的默默付出。
“天下第一道班”部分养路工人在唐古拉山口合影(12月1日摄)。新华社记者 姜帆 摄
他们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公路养护道班,成立于1954年青藏公路通车之时,当时被称为“109道班”,1990年12月被原交通部命名为“天下第一道班”,2023年更名为青藏公路事业发展和应急保障中心安多养护段109养护保通点。
这是位于海拔5100多米的“天下第一道班”办公点(无人机照片,12月1日摄)。新华社记者 姜帆 摄
109养护保通点成立70年来,负责管养青藏公路海拔最高、工作条件最艰苦的59公里路段,一代代道班职工接力驻守“云端”,顶风冒雪、以路为家,用生命守护这条“天路”的畅通。
这是“天下第一道班”养护段内的青藏公路(12月1日摄)。新华社记者 姜帆 摄
记者一行到达唐古拉山口时,7名身穿橙色制服的养路工人,正在用铁锹修补路肩。尽管太阳高悬,风速却不小,用来警示隔离的锥形交通路标不断被大风吹倒,工人们不时要把它们扶正。
“天下第一道班”养路工人在唐古拉山口修补路肩(12月1日摄)。新华社记者 姜帆 摄
养路工人次仁多吉说:“这就是我们的日常工作,要定时养护道路,今天的天气已经算是好的了。记得2018年的一场大雪,山口出现堵车,我们铲了7天7夜的雪才疏通道路,手脚冻得没有一点知觉。”
记者随养路工人来到了养护保通办公点。办公点虽然比唐古拉山口海拔低,但也超过5000米。39名养路工人常年在此坚守。
这里的救助站吸引了记者的注意。进入房间,内有床铺、氧气瓶、抗高反药等物品,四面墙上挂满锦旗。一封毛笔书写的红底感谢信格外显眼,信中表达了对地嘎、东力、次仁多吉三名养路工人的感谢。信中写道:“在那漫长的10个小时里,你们不顾危险和疲惫,想尽办法让我脱险。”
地嘎在展示救助站中陈列的锦旗(12月1日摄)。新华社记者 姜帆 摄
“事情发生在今年7月。当时,我们正在路上巡检,一名来自郑州的摩托车骑手翻车倒在路边的沟里,我们费了很大劲才救上来。”不善言辞的地嘎说起救援过程只是聊聊数语。
这样的故事不胜枚举,至今还在唐古拉山上延续。一面面锦旗背后,是一代代养路工人的用心付出。
养路工人在“天下第一道班”纪念馆内合影(12月1日摄)。新华社记者 姜帆 摄
养路工人扎郎1962年参加工作,常年在高寒缺氧环境中工作,曾多次昏倒在岗位上。他一生只请过5次假,最后牺牲在工作岗位上。
“天下第一道班”的养路工人们乘车去养护道路(12月1日摄)。新华社记者 姜帆 摄
地嘎是“路二代”,妻子也是一名养路工人,5岁的儿子就跟在他们身边。地嘎的宿舍位于职工宿舍的最边上,两间房,外加一层阳光棚。屋里有铁灶、床等生活用品,阳光棚的角落里散落着儿子的玩具。
“在这儿工作累吗?”记者问。他笑着说:“累,但能帮助过往的人,心里非常开心。”
养路工人益西曲珍(右)和一岁多的儿子扎西罗布在“天下第一道班”的职工宿舍中(12月1日摄)。新华社记者 姜帆 摄
走出办公点,五十米开外是“司机之家”,过往司机可在这里歇脚。屋内,一边摆放着几张沙发,一边是小超市,提供方便面、饼干、纸巾等物品。
已是中午一点多,记者和安多养护段副段长尼玛次仁在这里一起吃了方便面。透过窗户,阳光打在尼玛次仁的脸上,他的嘴唇紫黑,眼里血丝缕缕。“养路工人最不容易,他们吃住都在办公点,有的还带着孩子。希望你们多关注关注他们。”尼玛次仁朴实地说。
在雄鹰难以飞过的唐古拉山口,一代代养路工人“甘当路石”,传承着“两路精神”。(海报制作:姜帆)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2025-01-26 10:30:14
新华网2025-01-26 10:22:56
新华网2025-01-26 10:21:06
央视新闻2025-01-26 10:19:55
综合消息丨互致新春祝福 共期美好未来——我驻外使领馆举办活动喜迎蛇年春节
新华网2025-01-26 10:18:21
“非中是彼此真正的朋友和伙伴”——访坦桑尼亚尼雷尔基金会董事会主席布提库
人民日报2025-01-26 10:17:37
“巴西和中国树立了合作典范”——访巴西塞阿拉州州长迪弗雷塔斯
人民日报2025-01-26 10:16:48
中国军网八一视频2025-01-26 10:07:51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2025-01-26 10:02:51
新华社2025-01-26 09:58:48
央视新闻2025-01-26 09:57:33
央视新闻2025-01-26 09:51:02
央视新闻2025-01-26 09:49:56
【新春走基层】古镇焕新 贺岁新春!杨柳青古镇迎春主题活动启幕
津云2025-01-26 09:49:03
喜庆≠铺张 春节氛围营造如何“经济适用”?各地给出自家“方案”
央视网2025-01-26 09:48:03
人民网2025-01-26 09:45:19
央视网2025-01-26 09:42:44
“节前客流高峰+寒潮天气”buff叠满怎么办?从春运保障中读懂大国交通
央视网2025-01-26 09:40:59
央视新闻2025-01-26 09:38:30
央视新闻2025-01-26 09:37:37
央视新闻2025-01-26 09:36:28
新华社2025-01-26 09:32:40
中国经济网2025-01-26 09:08:29
中国经济网2025-01-26 09:07:51
人民网2025-01-26 09:04:45
新华社2025-01-25 21:38:06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2025-01-25 21:00:41
中国新闻网2025-01-25 20:55:53
新华网2025-01-25 20:55:06
新华社2025-01-25 20:5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