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食文化,如此流行……

2024-10-27 09:31:33北京网友说

(本文约1400字,阅读大约需要5分钟)

速食文化,如此流行……

近年来,短视频、微短剧、“1分钟看懂”等视频内容成为很多人日常消遣的对象。尽管形态丰富、内容各异,但这些产品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时间维度“短”。可见,我们正在进入,或已经进入了知识的“速食时代”。

01

当前在各类媒体平台中的文化传播特征中,既有“速食文化”,也有“文化速食”。

据《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2024)》显示,截至2023年12月,全年共上线重点网络微短剧384部,较2022年增加一倍多。此外,经常观看微短剧用户占比达39.9%,仅次于电视剧/网络剧和电影/网络电影。

短平快时代,总会有新话题、新领域出现,“短”的知识产品,似乎更容易“吸粉”。“速食文化”的流行密码是因为“短”吗?

与速食类似,方便、快捷的体验或许是“速食文化”的重要特质。然而,究其核心,是“速食”有效整合了用户快节奏生活中的碎片时间,弥补了原本“正餐”的短板。

像短视频,它的内容简短、场景简化、叙事多层反转,把复杂的信息或情绪压缩在一个较小的体量里,在短时间内完成故事闭环,实现“凝缩之后的膨胀”,让观看的人体验到剧情“爽点”。这一满足感在大众消费中,则体现为时间和试错成本的降低。

02

时下,传统消费文化发生转变。地位商品,如奢侈品消费下降明显,大众消费已从“地位消费”转向了“情绪消费”。在大数据及算法加持下,“速食”能精准触达合适人群,点燃消费者的付费热情。于是,生产快速消费的知识内容和概念策划成为自媒体市场的“重要赛道”。

媒介技术对人的生活习惯和工作习惯带来改变,将人的“时间”切割成碎片化的组合结构。同时,媒体平台与生产者也在不断挖掘人们的爱好和媒体接触,从而再造新的产品形式。可以说,“文化速食”是媒介技术催生的新产物。

在社会学中,学者用“社会时钟”的概念,描述在不同社会文化中催生的个体时间经验,类似于中国古话的“什么年龄做什么事”。然而,高速运转的社会和媒介技术的干预,导致人们体验的“现实时钟”与“社会时钟”发生脱离。

于是,这些“快构快解”的内容,成为这一情感下的“解药”之一。但也要注意到,这类内容很容易造成跨领域知识更易得的“假象”。

03

在“速食”丰富的今天,我们还需要“正餐”吗?答案不言自明。

“正餐”是人们成长所必需的、长久的、持续的、具有仪式感、培养自省力的精神食粮,需要我们投入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快餐”则是工具性的、调味的、满足临时或明确诉求的。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文化速食”提供了一个场域,赋予“多元群体”正当化和可视化的机遇,允许大家在同一个意义空间中交流。

例如短剧《我的阿勒泰》,体现出人们亲近自然、渴望自然的本性。这些节目和影视作品中没有“高歌”和“悲鸣”,表现“平静”的状态,能够给观众带来情绪的慰藉,并让大家找到一种舒适的自我。

剧中无数细节都在证明一件事情:优质的内容永远能够打动人心。

“速食”需要制作精品,“文化正餐”也需要进行突破。就“正餐”而言,比如如何降低内容的观看门槛,提升观众的观看体验;如何通过一个微小的故事或者人物来展现一个时代,并展示个体与时代、社会、国家之间的复杂互动;如何运用创新的叙事手法和风格,保留地方化又有跨地区化的共性……

有“知识”、有“生活”,努力将优质内容传播得更远,何尝不是文化“速食”和“正餐”的意义所在呢?

图片来源:新华社 杨文斌摄

图片来源:新华社 杨文斌摄

为您推荐

在这里 读懂何以中国

大象新闻2024-10-27 11:05:10

推动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

人民网2024-10-27 11:03:34

以“主角意识”履行好“配角责任”

人民法院新闻传媒总社2024-10-27 10:35:17

真正的松弛是坚持

北京网友说2024-10-27 09:30:56

在巴山渝水育良种(青春派)

人民日报2024-10-27 08:28:49

这一群人,在源头守护长江

新华社2024-10-27 08:26:29

“两新”政策效应加快显现

央视网2024-10-27 08:23:34

北京:以首都优势焕发强劲动能

光明日报2024-10-27 08:20:32

已显示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