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源科技文化长河|从躬耕农桑到智能育种,一“种”力量不断生长

2024-09-24 08:42:32新华社

海报设计:贾稀荃

海报设计:贾稀荃

新华社合肥9月23日电(记者戴威、陈诺)民以食为天。从古至今,我们盼望着每一场丰收。粮食问题,既是“国之大者”,也是“民之关切”。

丰收,从一粒粒种子开始。

种子是植物的最初形态,小小身躯却具有无限发展可能。当种子钻进泥土,希望便会慢慢萌芽。种子是农业的“芯片”,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农业科技含量的成色。

在漫长的农业实践中,中国人逐步总结出育种与驯化的规律。

在距今9000年前的河南贾湖遗址中,考古人员发现了原始稻和粟的栽培遗迹,大量炭化稻种的出土也向世人昭示了:稻种栽培最早起源于中国。

《诗经·大雅》中收录西周时期歌颂周人始祖后稷的诗篇《生民》,其中写道“茀厥丰草,种之黄茂。实方实苞,实种实褎。”意思是种田要选用金黄、饱满的种子。这是当时农人选育种子的标准。

到西汉晚期,农学著作《氾胜之书》,对当时中原地区的农业耕作技术进行了系统性整理和总结,其中对选种和育种方法进行了详细论述。

北魏时期,农学家贾思勰写下《齐民要术》,在这部古代农学名著中,对“留种田”这一培育优良品种作物的方法进行了总结。

明代著名学者徐光启在其著作《农政全书》中,详细介绍了各种农作物的种植技术、育种方法。

……

卷帙浩繁的农学著作包含了大量古人总结的农业育种方面的经验与知识。如今,智能技术已经覆盖了一颗种子从萌芽到生长到结果的全过程,生物育种技术正在推动农业新发展。

合肥智能育种加速器建设方案示意图。(受访者供图)

合肥智能育种加速器建设方案示意图。(受访者供图)

在安徽省合肥市西郊蜀山湖畔,有一座被称为“科学岛”的小岛,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坐落于此。如今,这里运行着2个国家大科学装置、布局7个研究单元,3300多名科研人员汇集于此。

相较于“人造太阳”、稳态强磁场等大科学装置建设得如火如荼,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智能机械研究所党委书记吴丽芳及其团队,致力于学科交叉创新的生物育种工程化研究,在农业科研道路上的漫漫求索有些不为人知。如今,这“种”力量正在逐渐积聚,即将破土而出。

“中国的粮食生产创造了世界奇迹,在水稻育种领域世界领先,但同时种业发展面临着技术原创不足等‘卡脖子’问题。”吴丽芳说。

据了解,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正在建设合肥智能育种加速器,这一平台将提升育种科学交叉创新基础研究能力,突破智能育种原创关键核心技术,推动我国育种产业发展。

选育一个优良品种,需要经历繁琐的杂交配组、观察鉴定、多代自交回交和长达十年以上的时间积累。正在建设的合肥智能育种加速器,包括一座“智能育种中心”与三条“智能育种加速线”,利用其载能离子诱变育种及多学科交叉优势,持续进行种质创新,提高优异种源的创制效率、检出能力和精准鉴定水平以及稳定速度,建设面向“未来作物”的生物育种工程化平台,强化基于人工智能高度“赋能”的智能设计育种,进行育种加速标准化技术和产品的研发和输出。

加代育种标准舱V1.0示范应用。(受访者供图)

加代育种标准舱V1.0示范应用。(受访者供图)

合肥智能育种加速器预研项目计划选址在长丰县宇桥生态科技园,将依托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建设,参建单位包括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安徽农业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工业大学以及当地多家头部种业公司。

“经过近40年的生物育种与物质科学交叉创新研究,我们在种质创新、资源筛选鉴定、快速育种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取得重要进展,已经具备了建设世界一流的生物育种大科学装置的能力和水平。”吴丽芳透露,合肥智能育种加速器建成后,平台总体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部分指标国际领先;平台自主研发率70%以上,国产化率90%以上,无人化程度90%以上;将大大改变我国育种装备缺乏、依赖进口的现状。

为您推荐

万人说新疆|梦想的音符

新华网2024-11-25 20:39:30

今日辟谣(2024年11月25日)

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2024-11-25 17:28:05

以改革“力度”提升民生“温度”

西藏日报2024-11-25 16:36:10

已显示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