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9-18 12:28:28央视网
央视网消息(新闻联播):粮稳天下安。“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我国小麦远缘杂交育种奠基人——李振声院士一辈子扎根麦田,不仅培育出抗病、耐盐的高产优质小麦,还组织开展了多个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农业科技攻关项目,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
这些珍藏在中国科学院档案馆里的小麦种子样品,就是为我国小麦种植带来翻天覆地变化的耐盐、抗旱、高产品种——“小偃”系列,它们凝聚了李振声一生的心血。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粮食年产量2000多亿斤,受北方冬小麦产区条锈病肆虐影响,一年就损失100多亿斤,相当于4000万人一年的口粮。1956年,25岁的李振声瞄准这一世界性难题,他响应中央支援西北建设的号召,前往陕西杨陵中国科学院西北农业生物研究所工作。
在陕西,李振声看到冬小麦很容易被感染条锈病减产,而野生牧草却生命力旺盛,于是他萌生了一个想法:通过牧草与小麦杂交,培育出一种抗病性强的小麦。
科学上,让牧草与小麦进行远缘杂交困难重重,李振声和团队迎难而上。年复一年,在成千上万次的培育后,李振声看到了希望的曙光。
李振声在科研上不懈努力,终于育成“小偃”系列优质新品种,其中,“小偃6号”能同时抵抗8个条锈病菌生理小种侵染,还具有高产的特性,衍生品种达80多个。截至2003年,“小偃”系列在全国累计推广3亿多亩,增产小麦150亿斤。
2007年,因在小麦远缘杂交和染色工程研究中的重大建树,李振声获得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75岁的李振声再次出发,这次的任务是向盐碱地“要粮”,他带队培育出的耐盐碱小麦品种,5年增粮200多亿斤。
2020年,年近90岁的李振声再次提出建设“滨海草带”的构想——通过种草养畜,实现我国环渤海地区1000万亩滨海盐碱地的高效利用。
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2025-06-13 17:48:52
京法网事2025-06-13 17:45:26
中国网2025-06-13 17:07:54
中国网2025-06-13 17:04:49
【科技创新 强国有我】有意“思”的科普丨农业"神农大模型"的科技魔法
未来网2025-06-13 17:00:04
未来网2025-06-13 16:59:24
红网时刻2025-06-13 16:57:29
中国新闻网2025-06-13 16:11:12
石榴云2025-06-13 16:10:41
“粤”上新台阶|说起这件事,大湾区的“追星族”嘴角就压不住了?
央视新闻2025-06-13 16:09:52
全球洞察|埃及前总理:中埃交流推动文明互鉴 中埃合作稳固国际关系
总台环球资讯广播2025-06-13 16:09:27
新华网2025-06-13 16:08:44
大卫·弗格森:面对西方媒体和政客蓄意制造的敌意 中国需要与西方民众直接交流
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2025-06-13 16:08:18
科技日报2025-06-13 16:07:33
科技日报2025-06-13 16:07:03
总台环球资讯广播2025-06-13 16:05:44
人民网2025-06-13 16:02:03
解码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大城新篇:“邮轮+文旅”的融合“出圈”
新华社2025-06-13 16:01:18
人民网2025-06-13 16:01:01
河北广播电视台冀时2025-06-13 16:00:41
大武汉2025-06-13 15:55:39
人民网2025-06-13 15:53:11
央视新闻2025-06-13 15:52:36
新华社2025-06-13 15:51:31
新华社2025-06-13 15:50:55
央视网2025-06-13 15:49:53
外贸品转内销,如何卖得好?(中国消费向新而行·稳外贸扩消费)
人民日报2025-06-13 15:46:52
新华社2025-06-13 15:45:02
央视新闻2025-06-13 15:43:29
人民网2025-06-13 10:5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