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8-14 19:11:40人民网
威风凛凛的武士、体态丰盈的仕女、身姿矫健的骏马……在洛阳市孟津区朝阳镇南石山村,暑期研学热仍在持续,色彩明丽、俏皮灵动的各式唐三彩成品受到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广泛欢迎。
唐三彩,又名“唐彩色釉陶器”,釉色有黄、绿、褐、蓝、黑、白等,其中以黄、绿、褐三种颜色为基本色调,迄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如今,学生不仅能在研学过程中了解唐三彩的发展历史,还能深入生产车间,从各个环节感受三彩制作,近距离地观看老师傅们开窑,感受古老技艺的独特魅力。
洛阳文脉源远流长,诸多非遗项目成为传播河洛文化的一张“金质名片”。洛阳市通过“非遗+旅游”“非遗+文创”“非遗+研学”等多种跨界融合新模式,为非遗传承增添了无限可能。
据介绍,洛阳洛邑古城景区已进驻200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游客在体验非遗的同时,能更直观地感受河洛文化的魅力。栾川县通过“民宿+非遗”发展路径,在重渡沟景区打造非遗主题民宿,既丰富了民宿文化内涵,也能增强游客文化体验。
小朋友们在洛阳市孟津区朝阳镇南石山村体验唐三彩素胎施釉技艺。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河南是非遗资源大省,截至目前,认定各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万余项,其中,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25项、省级1030项。近年来,河南通过持续发展非遗工坊,非遗赋能乡村振兴的优势不断显现,不仅保护、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在助力百姓增收致富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河南有非遗工坊(含非遗扶贫工坊)213个,其中有64个纳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项目库。文化和旅游部与国家乡村振兴局共同公布的66个非遗工坊典型案例中,河南有5个入选。
其中,“非遗点亮计划”是河南探索非遗助力乡村振兴的独有经验。自2021年起,河南省连续三年实施“非遗点亮计划”,引入优质团队和全国高校走进省内的乡村、古镇和景区,挖掘和运用当地非遗资源,共落地140个非遗空间、149项非遗文创,探索出推动非遗助力乡村振兴的“河南经验”。
此外,河南还连续多年举办“非遗购物节”,打通从生产到销售的“最后一公里”,2023年的活动覆盖超2000家非遗店铺,销售额突破1亿元。
“见人见物见生活”理念已成为非遗传承发展的共识。如今,行走河南,无论是风景名胜或是城市街区,市民和游客“拥抱”非遗的机会大大增加。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有关负责人表示,非遗源于生活,“出圈”亦是回归,河南将持续做好非遗的挖掘、保护、展示和传播,推动非遗“飞入寻常百姓家”,融入当代生活,焕发新的活力。
电网环塔 势贯南疆——新疆环塔里木盆地750千伏输变电工程全线贯通观察
石榴云2025-07-13 21:20:20
天山网2025-07-13 21:19:45
石榴云2025-07-13 21:19:10
新华社2025-07-13 21:18:36
央视新闻2025-07-13 21:17:39
美国关税政策加剧市场不确定性 外媒犀利点评:政策堪比市场毒药
央视网2025-07-13 21:17:05
央视新闻2025-07-13 21:16:24
全球媒体聚焦丨澳媒:“越来越多澳大利亚人认为中国是比美国更可靠的贸易伙伴”
环球资讯广播2025-07-13 21:15:48
中国新闻网2025-07-13 21:15:19
中国新闻网2025-07-13 21:14:53
新华社2025-07-13 21:14:19
央视网2025-07-13 21:13:48
央视网2025-07-13 21:13:06
新华社2025-07-13 21:12:23
人民网2025-07-13 21:00:23
科技日报2025-07-13 20:59:58
最高人民法院新闻局2025-07-13 20:59:20
央视新闻2025-07-13 20:58:34
焦点访谈丨“一喷三防”、水肥一体化滴灌 我国夏粮产区抗旱有妙招
央视新闻2025-07-13 20:57:22
黄杨树下 “00后”干起了“大买卖”——一杯咖啡里的兴边力量
新华社2025-07-13 20:55:45
征服“死亡之海” 我国最大750千伏超高压环网工程正式“合龙”
央视新闻2025-07-13 20:55:03
光明日报2025-07-13 20:53:45
央视新闻2025-07-13 20:52:53
新华社2025-07-13 18:53:33
中国经济网2025-07-13 18:51:21
光明网2025-07-13 18:50:37
大湾区之声2025-07-13 16:25:38
新华社2025-07-13 16:21:32
阿拉山口口岸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过货通道变产业聚集之地
天山网2025-07-13 16:20:56
央视网2025-07-13 16:2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