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8-06 16:53:54央广网
央广网赤峰8月5日消息(记者刘晓祺 见习记者邵玉琴)八月仲夏,大地飞花。采访车穿行在赤峰市克什克腾旗境内的乌兰布统草原。连绵起伏的缓坡丘陵、郁郁葱葱的白桦林、世界珍稀树种沙地云杉,与花海湿地、蓝天白云构成了一幅奇丽壮美的草原画卷。
美丽的自然景观吸引了各地观光客(央广网见习记者 邵玉琴 摄)
而令打卡此地的游客们难以置信的是,号称北京“后花园”“北方最美草原之一”的乌兰布统草原就处于浑善达克沙地南缘。
历史上的科尔沁,曾有着“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如画美景。但由于过度开垦放牧,草原失去了光彩,星星点点的裸斑逐渐扩大,连成一片片沙丘,最终变成全国最大的沙地——科尔沁沙地。
横亘于内蒙古高原东部的浑善达克沙地,紧贴燕山北麓,东西长约450千米,南北最宽处约300千米,面积约5.2万平方千米,平均海拔一千一百多米。浑善达克沙地跨越了内蒙古克什克腾旗、锡林浩特市、阿巴嘎旗等9个旗县(市),素有八百里瀚海之称。浑善达克沙地是全区荒漠化治理的主战场,防沙治沙对构建京津冀生态安全屏障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沙地指的是土壤性质,并不是说当前已经沙化需要治理的面积。以浑善达克沙地为例,我们只需要治理极重度沙化的2万亩、重度沙化的58万亩、中度沙化的430万亩,轻度沙化的只需围栏封禁即可自然修复。”克什克腾旗林草局副局长王明达说,克什克腾旗境内沙化土地面积915.87万亩,呈点状分布在10个苏木乡镇,共涉及图斑15138个,沙丘面积最大1600亩,最小仅0.01亩。
从卫星图上看去,乌兰布统草原并不是完全被绿色覆盖,零星沙块犹如“牛皮癣”,不均匀地分布在草原上。
赤峰人用绣花针般的技巧编织了一张绿色大网(央广网见习记者 邵玉琴 摄)
“别看有的地方沙地面积不大,一旦连成片会影响整个生态向好趋势。我们的目标是将克什克腾旗境内两大沙地治理成中国最美沙地。”王明达话语中透露着坚定。
莝草山是克什克腾旗治理难度最大的区域,过去这里黄沙漫漫,一到春秋两季沙尘飞扬,周边牧民苦不堪言。在“三北”工程打响后,历经10个月的艰苦治理,这里已建成“林成网、草成片”的立体治理模块,区域内流动沙地迅速转为半固定沙地,林草植被盖度迅速增加,可有效防护周边草牧场30余万亩,为彻底打赢两大沙地歼灭战奠定坚实基础。如今,莝草山12.65万亩荒沙呈现片片新绿。
在防沙治沙过程中,赤峰人用绣花针般的精巧,以方格为针,以草为线,织就一片片草木结合的绿色网状大地。据介绍,这里主要采取乔灌草相结合综合治理模式,乔木栽植云杉,打造防护林网,灌木以柠条、杨柴、沙棘为主,发挥生态与经济双重效益,草种选种牧民喜爱的羊草、披碱草、冰草、杂花苜蓿等,营造林草复合植被。这种综合治理模式是按照本地区的稀树、灌木、草原搭配发展而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融入到生态建设全过程,推进了典型稀树草原生态系统发展。
黄色的沙地已经泛出新绿(央广网见习记者 邵玉琴 摄)
在生活里,聪明智慧的人民大众从不缺乏生活创新。在这里的沙地治理中,记者感受到了现代科技与人民大众智慧的生动诠释。
在克什克腾旗,莝草山治沙犹如一块“科技治沙试验田”。当地联合内蒙古农业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开展了一项试验,用褐煤粉掺杂生物制剂撒在固沙网格内,起到增加土壤黏度、促进植物生长的作用,亩均降低成本500元左右。
“像这样的科技创新应用在莝草山治沙探索中还有很多。”据介绍,该旗大面积的草种飞播、自主研发的沙障开沟机、合作定制草种播撒机械、核心区铺设的滴灌带、达来诺日镇治沙区高耸的视频远程管护系统……在沙地治理中,科技力量使绿色得以加速成势。
在两大沙地治理中,不仅有各族各界干部群众的坚守与鏖战,还活跃着中央企业的身影。眼下,由三峡集团负责实施的浑善达克—科尔沁沙地南缘治理一期项目区,工人们正在植草作业。
三峡集团现场施工负责人闫青山接受采访(央广网见习记者 邵玉琴 摄)
三峡三北防护林建设有限公司现场施工负责人闫青山告诉记者,该项目自5月15日开工以来,已奋战了两个半月。该项目以扩大林草覆盖、消灭裸露沙斑为目标,总投资3.4亿元,建设周期3年,规划治理面积36万亩,其中2024年计划投资1.19亿元,治理沙地面积10万亩。此外,参与实施浑善达克—科尔沁沙地南缘治理项目的中央企业还有中国林业集团。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该旗建立央企同农牧民“帮扶+劳务”的利益联结机制,通过以工代赈方式,引导农牧民参与造林整地、抚育管护、林地清理、苗木栽植、围栏架设等防沙治沙工作,并按照不低于项目总投资10%的标准向村民发放劳务报酬,2024年,预计发放劳务报酬1000万元。
克什克腾旗自2023年8月打响“三北”工程科尔沁、浑善达克两大沙地歼灭战以来,突出沙区农牧民在治沙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通盘考虑,整体布局,着力构建“建设、管理、经营”一体化治沙模式,确保建成一片,护好一片,成效一片。
围绕发展人工种草、沙棘两大产业,到2030年实现沙地人工种草371.5万亩,全旗大小畜饲草基本实现自给自足;种植大果沙棘15万亩,预计沙棘产量达到7500吨,年经济效益实现4500万元。
植青绿、兴产业、富百姓。面朝花海,畅享诗和远方。如今,一幅“绿富美”的生态图正在两大沙漠“握手”之地徐徐拉开,为京津冀筑起一道绿色的生态长城。
“系列全球倡议彰显中国的天下情怀”——访约旦共产党总书记法赫米·哈图特
人民网2025-06-23 21:48:39
天山网2025-06-23 21:47:54
天山网2025-06-23 21:40:21
“系列全球倡议彰显中国的天下情怀”——访约旦共产党总书记法赫米·哈图特
人民网2025-06-23 21:36:30
“系列全球倡议彰显中国的天下情怀”——访约旦共产党总书记法赫米·哈图特
人民网2025-06-23 21:34:35
天山网2025-06-23 21:28:58
中国新闻网2025-06-23 21:28:24
中国新消费打造世界潮流“引力场”丨解锁中轴线新玩法 体验世界文化遗产新脉动
新华网2025-06-23 21:27:53
中国新闻网2025-06-23 21:27:26
夏季达沃斯论坛丨2025夏季达沃斯论坛将开启,今年有哪些新特点?
新华网2025-06-23 21:26:23
中国日报网2025-06-23 21:25:54
央视新闻2025-06-23 20:38:58
央广网2025-06-23 20:38:21
人民日报2025-06-23 20:37:47
央视新闻2025-06-23 20:36:46
中国新闻网2025-06-23 20:36:13
央视新闻2025-06-23 20:35:09
新华社2025-06-23 20:34:38
中国政府网2025-06-23 20:33:21
人民日报2025-06-23 20:32:36
探营“应急使命·2025”丨无人船、机器狗……如何秒变应急救援“神器”破解“三断”极端难题!
央视新闻2025-06-23 20:32:07
央视新闻客户端2025-06-23 20:31:32
夏季达沃斯论坛|热点前瞻:2025夏季达沃斯这些议题值得关注
新华社2025-06-23 20:30:38
各地各部门闻“汛”而动迅速救援 全力以赴保护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央视网2025-06-23 20:29:27
央视新闻2025-06-23 20:27:45
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2025-06-23 17:22:22
新华社2025-06-23 15:49:23
中国新闻网2025-06-23 15:28:46
【抗战胜利80周年】台湾学生:希望更多的台湾青年重温两岸同胞共同的抗战记忆
中国新闻网2025-06-23 15:28:21
中国西藏新闻网2025-06-23 15:27: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