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兴安盟以红色文化浸润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传承红色基因 促进民族团结(铸牢共同体 中华一家亲)

2024-06-27 10:56:42人民日报

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乌兰浩特市红城小学,记者一走进学校大门,就看到门口石榴园里的56棵石榴树,每棵石榴树上都挂着介绍不同民族的牌子。

种下石榴籽,盛开团结花。红城小学四年级学生吴诺敏说:“这代表着我国的56个民族。石榴里面有很多籽,它们紧紧地抱在一起,我们各民族也像石榴籽一样紧密团结在一起。”

上课前,学生们热情表演“红星课桌舞”;日常学习中,学生们可以选择参加马头琴演奏、蒙医药等各类特色社团……在这里,各民族学生共同学习生活、成长进步。

红城小学校长杨金辉介绍,学校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于立德树人全过程,开设国学精粹、经典诵读、石榴园实景教学等42种特色课,推行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教学,营造滴灌式、润心田的育人氛围。

兴安盟作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盟,具有优良的红色基因,通过用好红色资源、讲好红色故事,让红色文化成为推动民族团结进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力量。

“在广袤的内蒙古大地上,党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付诸实践……”内蒙古民族解放纪念馆内,“小小红色宣讲员”正声情并茂地为参观者讲解。

“培养‘小小红色宣讲员’是传承红色基因、发扬革命精神的重要途径,促进青少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蒙古民族解放纪念馆宣教部副部长李思宇介绍,近年来已成功举办多期“小小红色宣讲员”培训和实践班,培养了350多名“小小红色宣讲员”。

如今,兴安盟以内蒙古民族解放纪念馆、乌兰浩特市五一会址等为重点发展红色旅游,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和民族团结进步的故事,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各族群众心中。

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红色文化为内蒙古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注入强劲力量,红色地标焕发时代光芒。

乌兰浩特市罕山脚下,洮儿河畔,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古朴庄重的二层小楼。楼前的青砖墙上,“五一会址”四个金色大字熠熠生辉。相关单位拍摄情景短剧,通过沉浸式回顾历史情景,展现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内蒙古各族人民团结一致、共求解放的革命热情。

过去一年,五一会址共接待团体学习3000余场次、参观者26万人次。

乌兰浩特兴安领创·展示体验中心集非遗技艺体验、红色研学、演出展演等功能于一体,向各族群众展示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与独特魅力,也为当地非遗匠人、手工艺者提供创新创业平台,累计接待参观者超17万人次;

在科右前旗乌兰毛都苏木,由基层干部演绎的情景剧《乌兰河畔的红树林》深情讲述了“三千孤儿入内蒙”的故事,生动诠释了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各族同胞心手相牵、守望相助的情谊;

…………

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精心浇灌的民族团结之花在祖国北疆绽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各族人民的血脉,构筑起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为您推荐

纪录片|“村超”之路

新华社2024-06-29 21:01:37

一眼千年!一起江河游

人民日报客户端2024-06-29 20:56:17

走出去,引进来,蒙医药在融合中传承发展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4-06-29 20:06:25

美国贩卖的“安全焦虑”北约盟友照单全收?

总台环球资讯广播2024-06-29 20:04:22

外贸韧性强活力足 RCEP红利持续释放

经济参考报2024-06-29 20:03:50

让AI赋能教育,为梦想插上翅膀

央视频2024-06-29 19:12:29

已显示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