湾区三分钟丨“深”耕创意,文博会如何让文根“深”种?

2024-05-27 19:18:31央视新闻

自动播放

湾区三分钟,道理讲透透。

文博会,全称中国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可见“产业”和“交易”在文博会的分量。不过我们却在这样的顶流文化盛会上,发现了一个特殊展位。

学生创意 登上文博舞台

进入展位,有不少学生在做着各式各样的手工艺品。其中一位做掐丝珐琅的学生告诉记者,做掐丝珐琅能提升自己手的灵敏度,填色可以让自己更加细心,做这样的手工艺品能让自己对非遗文化、中华传统故事更加了解,也能更好地把这种手艺分享出去。

看着各式各样又有设计感、又具有丰富传统特色的展品,竟是出自一群中小学生之手,不禁发出疑问,为什么这些学生作品会登陆“中国文化第一展”现场?背后有何深意?我们决定走出文博会现场寻找答案。

走出文博 去看创意是如何诞生的

宝安中学外国语学校木雕老师叶胜权告诉记者:“带着孩子们去做木雕,从一个小木头到变成一个精美的作品,其实都是一种美的塑造,美的追求。在中华传统文化当中,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其实是最重要的,希望我们在做木雕的时候,能把这种工匠精神、精益求精的理念传达给孩子们。”

学生天马行空的想法以传统文化为支点创作,就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日复一日的练习当中提高自己发现美、创造美、分享美的能力。20年来,文博会扎根在深圳这座创新之城,不只带来了蓬勃的文化产业,更让文化基因传承深深根植在这座城市的土壤里。

走出文博会,我们看到美学教育、文化教育的传承。越来越多的港澳青少年通过美育课程了解、学习、传承中华文化,也让更多国风派的创意作品“走进”文博会的现场,走向了更广阔的天地。

创意赋能文物“活”起来

ACE创意教育协会(香港)首席代表黄竞告诉记者,他们与中国国家博物馆合作举办了“赏国潮 识国风”学界设计比赛。在比赛的前期阶段,中国国家博物馆提供了十个文物样板让参赛学生自主选择,最后在30多所学校,600多个参赛作品当中,选出十个兼具创意工艺和生产落地可能性的获奖作品。获奖作品将会获得专业设计团队的帮助,让他们的创意能实物落地、生产,最后作为文创产品回到中国国家博物馆。

作品通过文博会的舞台分享出去,让我们看到粤港澳大湾区对美育教育的文脉不仅是传承,更是弘扬。为创意插上翅膀,也能“飞进”远在千里之外的中国国家博物馆。在文博会上,我们找到了传统文化走出展会的另一种可能,更找到了文博会“以文载道”另一种意义。

(总台记者 孙冰 林铭浩 朱子荣 黎冠强)

为您推荐

行走加查 探寻镶嵌在美景中的非遗文化

中国西藏新闻网2024-06-17 21:10:03

走进花海 看新疆阿勒泰金莲花盛开

央视新闻2024-06-17 21:09:19

投资新疆 | 养牛人的“牛”日子

人民网2024-06-17 21:07:40

卫星视角看中国|绿色之变

新华社2024-06-17 20:34:42

文秀,五年了,我们从未忘记你

新华社2024-06-17 20:31:52

护水脉兴水利 续文脉惠民生

人民日报2024-06-17 20:29:12

种树“愚公”王武山

新华社2024-06-17 20:26:31

中国这一奇迹,卫星视角见证!

新华社2024-06-17 20:23:57

星火成炬 | 古韵今风慢扬州

央视网2024-06-17 20:20:00

今日辟谣(2024年6月17日)

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2024-06-17 17:52:52

16国媒体人走进新疆:相信眼见为实

中国新闻网2024-06-17 16:41:26

已显示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