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首都发展巡礼·精神文明建设 | 片片“雪花”暖冬奥

2023-06-09 13:26:29北京商报

“就像所有运动员一样,你们也证明了我们只有团结一致,才能实现更快、更高、更强。”去年4月7日,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致信北京2022冬奥会全体志愿者,对他们的付出表示钦佩和感谢。

“一张最美的城市名片。”这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后,赛会志愿者们得到的评价。14年后,北京冬奥会上1.8万余名赛会志愿者,以专业细致的服务和饱满的精神状态,再次让外国运动员感受到中国人民的热情好客和文明礼貌,也将“最美的城市名片”越擦越亮。

无与伦比的冬奥盛会虽然已经过去一年多了,但无数精彩时刻却被历史印记。其中,冬奥会志愿者们就像一片片热情洋溢的小雪花,温暖了2022年的寒冬,点亮了举世瞩目的盛会,这份温暖也永远留存在人们心中。

远离赛场的精彩与火热

“2008年北京奥运会,作为一名城市志愿者,我的岗位在鸟巢边;2022年北京冬奥会,作为一名城市志愿者,我的岗位在望京SOHO,这一次虽远离赛场,可我们的志愿服务同样精彩。”北京城市志愿者,原北京市朝阳区望京李楠社会工作事务所党支部书记、副主任李玥如是说。

2022年1月25日,北京冬奥会城市志愿者全面上岗。望京SOHO城市志愿服务站也正式开启了服务工作。作为一名“双奥”志愿者,李玥在接下来的两个月时间里与服务站中来自社会各界的志愿者一起,为市民提供引导、信息咨询、文明宣传、文化传播、助残服务等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李玥说:“我们望京SOHO城市志愿服务站虽然不在冬奥场馆周边,但这里人流量大,志愿服务同样大有可为。”

参加过北京2008年奥运会和残奥会、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等重大活动志愿服务,被评为“最美社工”的李玥,在冬奥志愿岗位上岗的第一天就成了志愿服务团队的主心骨。据李玥介绍,她所在的社会工作事务所,40余名志愿者和其他两个服务团队轮流值守望京SOHO城市志愿服务站。

上岗十几天,一些学生志愿者问李玥,“我们不在赛场服务,能为冬奥做些什么?”李玥总是笑笑,用行动带领志愿者们寻找归属感。去年1月22日,北京普降小到中雪,服务站的志愿者们一到岗,主动和附近的物业人员、保安员们一起扫雪铲冰,为市民清理出一条条道路。

整个志愿服务时段,李玥和服务站的城市志愿者们做了,也遇到了不少暖心的小事儿。赶着上班的年轻姑娘手破了,找到服务站求助,李玥拿出急救箱,先用碘伏消毒,再贴上创可贴,小伤处理1分钟搞定;邀请市民在大红的祝福长卷上写下对冬奥会、冬残奥会的祝福。交谈中他们发现,一位写下“把冠军留在中国”的小哥哥竟然是一位台湾同胞,志愿者们邀请他一同为冬奥健儿加油……

“我们不在赛场内服务,可城市志愿者传递出的温度同样火热,只要用心去做,不管在哪个岗位都是在为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服务。”李玥说。

幕后工作者的977个小时

记者了解到,不少大学生志愿者从中学甚至小学就开始了志愿服务。他们也将一次次志愿服务的经验带到了冬奥会。

从高中时第一次当志愿者站在支教的讲台上,志愿服务的火种就在邓可心里燃起。在更多支教活动中,邓可看到城乡间教育的差距,也让她坚定要继续走志愿支教这条路。考入中国人民大学后,她加入学校青协的支教部,前往进城务工人员子弟学校华奥小学支教。

邓可最难忘的志愿服务经历,那就要属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了。冬奥会时,邓可在主媒体中心担任INFO系统操作员,主要是录入赛事发布会信息服务参会媒体。初到工作岗位,邓可觉得有些孤独,每天面对一块屏幕,是不折不扣的“幕后”工作者。在她看来,志愿服务不分高低,每个志愿者都是一颗螺丝钉,大家共同的努力才保障冬奥会、冬残奥会这台“大型机器”的完美运转。“我的工作也是有用的,我和同伴们是支撑赛事发布会顺利举办的重要一环,任何一环出错都会影响到整体。”

支教老师、冬奥志愿者、无偿献血者,多年来,邓可累计志愿时长达977个小时,是什么让她坚持做志愿服务?在邓可看来,在志愿服务中,她也得到了成长与收获。

用最美的微笑表达敬意

冬奥会上,专业志愿者在志愿者大家庭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李杨宁是北京体育大学体育经济与产业方向研究生,在北京冬奥会期间,她加入到国家高山滑雪中心颁奖礼仪团队,成为一名颁奖礼仪志愿者。

.

每次运动员走上领奖台时,礼仪志愿者们都以最佳的仪态和最美的微笑向运动员表达敬意。

得知有机会成为一名冬奥会礼仪志愿者时,自身条件、学科背景和外语能力均符合要求的李杨宁毫不犹豫地报了名。经过多轮选拔,她如愿入选。但入选仅是过了第一关,艰苦的第二关——“培训关”又接踵而至。2021年,李杨宁和其他礼仪志愿者一起,参加了为期一个月的专业培训。内容既有手位、步伐等基本动作的训练,也有舞蹈、表情管理等气质提升课程。李杨宁说:“我不是科班出身,说实话最开始训练时觉得很难,但老师一直在鼓励我们,大家也都坚持下来了,在自身仪态和礼仪规范方面都有了明显进步。”

第三关是场馆的实战训练。冬奥会比赛开始前,礼仪志愿者们在场馆老师的带领下,要反复走颁奖流线,确保完全熟悉,无空白点。国家高山滑雪中心是室外场馆,颁奖也要在户外进行,最冷的几天体感温度都在零下20多摄氏度,风也特别大,这对礼仪志愿者来说是严峻的考验,她们还要做指引服务或端着盛有奖牌的托盘候场。

“在颁奖广场上的这几分钟,凝聚的是运动员多年的汗水和努力,是他们最高光的时刻。所以不管天气条件有多不适,我们都要表现出最好的状态,向运动员致敬。”这是李杨宁和伙伴们的心声。

而随着赛事的进行,李杨宁又迎来了第四关。无论是指引运动员到领奖台,还是到媒体区接受采访,礼仪志愿者都需要灵活调整手势,并用眼神和运动员交流。经过一次次实战,李杨宁的动作越来越娴熟,呈现也越来越完美,将中国青年的风采展现在全世界面前。

残疾人看台温暖人心

除了为裁判员、运动员等专业人士提供服务,在众多赛事中,和大家距离更近的就是赛事志愿者了。他们在场馆内外、在看台上、在观众席中,为大家提供暖心服务。

王梓博是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上为数不多的残疾人志愿者。戴上助听器,他可以和健全人一样正常交流。

2022年,王梓博还是北京交通大学计算机系的大四学生。虽然先天伴有听力障碍,但他仍报名参与了志愿者选拔,成为国家体育馆的赛事服务助理。

在场馆培训期间,王梓博特别关注到“无障碍轮椅座席区”。为提升残障人士的观赛体验,国家体育馆对多区域进行了无障碍改造,馆内还增加了无障碍看台,把最佳观赛位置的座席留给残疾人观众。在冬奥会比赛期间,王梓博见到同事将残疾人观众一次次引导至无障碍观赛区,其间产生的共情让他内心颇感温暖。

“欢迎来到国家体育馆”“请问您有什么需要帮助”“离席时请您注意脚下”“请您带好随身物品”……在场馆服务期间,王梓博细致的引导、真诚的笑容,得到了观众和场馆经理的肯定。

王梓博记得,在中国队和德国队的冰球比赛前,有一位外籍观众找不到座位,在引导其落座时,这位观众掏出手机与他合影留念,这让王梓博感到,最大的快乐莫过于帮助别人。在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服务期间,他以优质的服务成为国家体育馆的“暖心名片”。

【亲历者说】

北京电影学院视听传媒学院李念欣:传承“双奥之城”接力棒,父亲和我一起加油向未来

无论是在北京赛区还是延庆赛区,都有很多家庭志愿者,他们全家齐上阵,各自发挥自己的专业技能,为冬奥会贡献力量。

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当晚,北京电影学院视听传媒学院的李念欣同学和她的父亲同时值守在鸟巢现场的各自岗位上。这对父女,父亲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北京冬奥会开幕式8K信号制作团队的领队,女儿是一名摄影运行领域的摄影助理,和其他来自北影的专业志愿者一起为来自全球媒体的450名摄影记者提供引导和帮助。

.

“2008年,我在电视屏幕前被无与伦比的北京奥运会深深吸引,心里埋下了成为一名志愿者的种子。后来,我如愿以偿成为北京2022年冬奥会专业志愿者,这离不开家人的支持和鼓励。”李念欣告诉记者,在参加冬奥会志愿者培训之前,父亲叮嘱过她:“笑容是最好的名片,要让世界记住志愿者的微笑,记住中国青年的风采。”

李念欣记着父亲的嘱咐,和北京电影学院多名专业志愿者一起开始赛事服务。不久,她听说父亲也报到完毕,来到她所在的场馆工作。能和父亲一同见证家乡成为“双奥之城”,让她感到非常骄傲而自豪。她表示,赛事期间她和父亲在各自的岗位上忙碌着,虽然不能经常见面,但经常互相加油打气。

父女俩匆匆的一张合照是在一次工作交接中留下的。“从2008年到2022年,父亲和我都在专业领域努力工作,我们家一路传承着为北京‘双奥之城’努力工作的接力棒,一起加油向未来!”

【记者手记】

冬奥志愿服务是一张“中国金名片”

虽然北京冬奥会闭幕已经一年多了,但我们依然难忘那“微火”点亮世界的生动场景,依然难忘梦想永远飞扬的冬奥情怀。这之中,无数志愿者用自己的努力,生动诠释了“北京冬奥精神”。

他们胸怀大局。北京冬奥会共录用赛会志愿者1.8万余人。其中,北京赛区占63%,延庆赛区占12%,张家口赛区占25%。35岁以下的青年占94%,为志愿服务的主要力量。赛会志愿者服务涵盖体育竞赛、场馆管理、语言服务、新闻运行等41个业务领域。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上强调的:广大志愿者用青春和奉献提供了暖心的服务,向世界展示了蓬勃向上的中国青年形象。

他们自信开放。为外国友人指路咨询,他们细心热情;为媒体提供赛事信息,他们精准到位;为运动员颁奖时,他们微笑祝福。在每一位外国朋友面前,他们就是可爱可敬的“中国金名片”。

他们迎难而上。一遍遍的熟悉路线、踏勘场馆;一遍遍的手位、步伐训练,标准统一;一阵阵寒风刺骨,贴上十几个暖宝宝也坚持托盘候场……困难再多也嚼嚼咽了,一切付出与奉献都是为了中国人民向国际社会做出的庄严承诺。

他们追求卓越。资料摆放整齐划一,永远微笑目光真诚,观众疑惑百问不厌,外宾接站嘘寒问暖……细节完美是他们追求的目标,心灵交融是他们服务的宗旨。

他们共创未来。在冬奥会结束后,不少外国运动员在回国时恋恋不舍地说:“我会在飞机上哭的,我要哽咽了,爱你们!”“我肯定会把生命中最美好的冬奥回忆带回家。”“一起向未来”的时代强音中,无疑包含着广大冬奥志愿者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真诚服务。

为伟大的“北京冬奥精神”礼赞!为真诚弥久的冬奥志愿服务礼赞!

刘洋 王薇 张月朦 崔毅飞 雷嘉/文

为您推荐

视评线丨美式援助,内外添乱

央视新闻2024-04-26 10:25:49

中经评论:民间投资呈稳步回升态势

中国经济网2024-04-26 10:17:06

对无底线的“流量至上”坚决说“不”

中国经济网2024-04-26 08:40:59

已显示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