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集调整对华政策班子,拜登政府在布什么局?
资讯
资讯 > 国际 > 正文

密集调整对华政策班子,拜登政府在布什么局?

最近,拜登政府内部接连出现了一系列的人事变动,“中国团队”里的多位高级官员都将在近期离任。当前,中美关系遭遇严重困难,面临严峻挑战,拜登政府在此时密集调整他的对华政策“班子”,究竟意味着什么呢?《长江新闻号》连线外交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教授李海东为您深入解读

长江新闻号:美国国务院在去年底专门成立了一个所谓的“中国组”,希望在更大范围内协调对华政策。但如今过去不到半年时间,这个所谓“中国组”却是士气低迷,多位核心官员宣布离职。为什么会这样?

李海东:在拜登上任之后,各政府部门“中国组”纷纷建立。反映出来的是,拜登在上任以来在对华政策中急不可耐地要在激烈竞争中间,把中方打压下去的这个野心。而这些“中国组”在工作之中,实际上已经发现了,刻意地对华进行打压效果往往不佳。他们一方面要执行政府确立的对华战略竞争既定的政策,一方面又不得不品尝执行这政策之中,不断遭遇挫折和失败的这种苦涩滋味。他们备受压抑没有任何成就感,而且又不断地遭受美国拜登政府以及国会,甚至媒体的抨击。所以才有了国务院“中国组”,要么退休要么选择转岗。这不能不说,是美在对华总体政策的规划和实施中存在着先天的弊病。美国的对华政策并不基于现实,而是完全基于强有力的这样的一种主观的愿望,这样的政策后果必然是挫折和失败的。

长江新闻号:除了所谓的“中国组”出现人员变动,美国国务院“二号人物”舍曼也宣布将在6月底退休。根据您的观察,舍曼此时宣布退休,是出于哪些方面的原因?

李海东:温迪·舍曼是美国资深外交官。她之所以在国务院担任副国务卿,很重要的原因是拜登欣赏她并尊重她。舍曼本来期待着,能够在推进美国对华政策中有所收获。但客观的现实是,拜登政府在对华的界定方面相当地混乱,一方面说要对华展开合作,那就是要做伙伴。一方面又要在广泛的议题上展开竞争,那就是要把中国当作对手。还有一方面美方要在一些议题上与中国展开对抗,这就是把中国当作“敌手”。这么样复杂的对华政策,使得所有那些对华政策实施的人感到茫然。所以“退休”是一个非常体面的理由,但她的这个决定客观上反映出来,舍曼本人在国务院内部一定遭遇到了她不愿意忍受的一系列的事情。同时也表明了国务院内部,在涉华政策的处理一定是出现了大的问题。

长江新闻号:拜登在调整外交团队的同时,还提名了一位“鹰派人物”出任美军参联会主席,您对此怎么看?这项提名,反映出拜登政府怎样的对华军事战略?

李海东:拜登任命的这位新的参联会主席在对华表态中强硬,实际上这并不令人感到意外。因为接下来他还需要在参议院去听证和确认,如果要获得参议院的批准,他需要说一些满足参议员们胃口的表态或者是话。而现在美国的国会在对华政策中,恰恰是最保守、最极端、最意识形态化、最不理性的一个机构。这也是拜登政府处理对华政策中一个很大的缺陷。换言之,拜登政府的任命,反映出来的是这届政府将对华政策内政化。这种不良的倾向也反映出来了,拜登政府在接下来对华政策中,依然会采取以“绝对实力优势”的、既有的思维和固有的成见来处理对华关系,这毫无疑问会偏离中美关系平等互利、合作共赢的原有本质,也必然会导致拜登政府接下来在对华政策中遭遇更多的挫折,以及必然的失败。

长江新闻号:其实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拜登政府近期的一系列人事变多,或多或少都与中国有关。我们是不是可以认为,拜登政府正在为下阶段调整对华政策提前“布局”?

李海东:拜登政府最近一段时间频频对华示好,加上近期相关“中国工作组”成员要么退休、要么选择转岗,这传递出来的一个信号是,美方在对华的政策处理中可能会出现转变。前期两年多的时间,一味追求对华最激烈竞争,后果恰恰是美方自身内部更加的混乱,而外部影响力和实力总体而言在削弱。所以拜登政府未尝不想,在接下来一段时间,在对华政策中展现出来灵活性,也试图在债务上限危机以及处理俄乌冲突等问题上,寻求中方给予及时的帮助。但是由于拜登政府在对华政策中,深受美国国内政治的影响,要想达成一个令中美双方都满意的效果,那将具有极大的挑战性。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