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2-01 20:11:42新华社
这张“宇宙级”自拍,来自中国首飞航天员杨利伟。
“(当时)用了一个500万像素的卡片机拍的,我们现在已经有8K的摄影机了。”
作为飞入太空的中国第一人,杨利伟在神舟五号上都经历了哪些惊险瞬间?回望中国载人航天事业三十年来的发展与腾飞,他最羡慕现在航天员什么?又是出于什么原因没有再上一次太空呢?
新华社记者张扬专访了中国首飞航天员、航天英雄杨利伟。从一人一天到“天宫时代”,再到中国载人航天的未来与梦想,问题的答案就在其中……
“现在航天员随便一个电话打到我手机上,我就能和他们聊天了。”
从不到6个立方的返回舱,到宽敞的“三居室”空间站;从“一口吃”即食食品,到一星期不重样的太空美食;从覆盖率只有15%的测控通信,到如今随时随地的“天外来电”,杨利伟细数了那些令他十分羡慕的太空生活。
杨利伟说,常态化的飞行反映了一个航天大国的能力,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这三十年进步和发展的体现。
“造就了更多的人去飞行,对我自己应该说是无怨无悔的。”
杨利伟首飞成功之后,却迟迟没传来他再度飞天的消息。杨利伟坦言,能够让更多的人去飞行,可能真的比多飞这么一次,更加有意义。
如今,作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师,杨利伟深度参与了航天员选拔和训练的技术管理工作。他的责任,在于怎么样让更多的人去飞行。
“我国航天技术水平在国际上属于第一梯队了。”
在从航天大国向航天强国迈进的过程中,我国也在积极拥抱国际合作。正如杨利伟在神舟五号上所说:“和平利用太空,造福全人类。”这是一个负责任大国的自信和担当。
“这个工程造就了我们的梦想。”
在荣誉的背后,是无数惊险瞬间。神五上的“共振26秒”,落地时麦克风磕破嘴角留下的疤痕……杨利伟再次回忆当时的感受时说,毫无疑问,这是一个高风险的职业。
星辰有梦,纵使再多惊险,也难抵热爱与赤诚。
“我为祖国感到骄傲。”
这是杨利伟出舱之后发自内心的表达,在过了许多年后的今天,他依然觉得,没有比这句话更合适的了。
“未来如果有机会的话,能够去飞行。”
对50多岁的杨利伟来说,岁月或许已经在脸上留下痕迹,但在他的内心:飞行的冲动一直都在。正如中国载人航天,有着无限可能。
中国人的太空筑梦之路仍在继续
中国载人航天
未来已来
出品人:孙志平
监制:樊华
制片人:张扬
策划:马原驰
导演:李桢宇
撰稿:赵世通
本集编导:李桢宇 麦凌寒
新媒体编导:宋育泽
记者:张扬 刘春晖 杨志刚 赵世通 马原驰 李桢宇 麦凌寒 宋育泽 郝晓江 吴雪聪(实习)
报道员:李源
鸣谢: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
新华社张扬工作室制作
新华社音视频部出品
新华社2023-04-02 15:59:08
大象新闻2023-04-02 15:57:07
央视军事2023-04-02 15:55:20
人民日报2023-04-02 15:30:20
央视新闻2023-04-02 12:10:04
人民日报2023-04-02 12:02:35
央视新闻2023-04-02 11:59:29
央视新闻2023-04-02 11:47:36
央视新闻2023-04-02 11:46:54
东西问·中外对话 | 硅谷银行破产点燃信任危机 美国为何常是危机策源地?
中国新闻网2023-04-02 11:45:25
海外网2023-04-02 11:44:30
央视新闻2023-04-02 11:41:45
2023-04-02 11:41:10
专访:中国是全球供应链“稳定之锚”——访毕马威中国首席经济学家康勇
新华网2023-04-02 11:40:34
总台独家专访|科特迪瓦总理阿希:建交40周年成果丰硕 期待进一步深化交流合作
CGTN2023-04-02 11:39:59
红网时刻2023-04-02 10:50:29
经济日报评论员:发挥制度优势的中国答卷——成功抗击新冠疫情的启示(上)
中国经济网2023-04-02 10:45:33
新华社2023-04-02 10:44:22
中国社会科学网2023-04-02 10:42:47
央视新闻2023-04-02 09:52:10
中国经济网2023-04-02 09:51:22
美国芯片法案相关规定引发不满 韩国专业人士:霸王条款不可接受
央视新闻2023-04-02 09:50:33
央视新闻2023-04-02 09:48:47
综述:美国以“民主”为工具干涉他国内政——多国人士批驳美国所谓“民主峰会”
新华网2023-04-02 09:48:07
央视新闻2023-04-02 09:45:26
央视新闻2023-04-02 09:41:19
读特2023-04-02 09:40:28
红网时刻2023-04-02 09:39:04
光明网2023-04-02 09:35:19
光明网2023-04-02 09:3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