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飞溅的焊花里……(逐梦·致敬功勋党员⑱)

2022-08-15 12:34:55人民日报

湘潭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厂区风景。图片由湘潭钢铁集团有限公司综合管理部提供

湘潭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厂区风景。图片由湘潭钢铁集团有限公司综合管理部提供

艾爱国在工作中。图片由湘潭钢铁集团有限公司综合管理部提供

艾爱国在工作中。图片由湘潭钢铁集团有限公司综合管理部提供

一会儿火花四溅,一会儿激烈讨论。

湖南,湘潭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厂区内的“艾爱国焊接实验室”,几名身穿深蓝色工装的工人正低着头,专心致志研究一个结构件的焊接。

一位年长者,左手拿防护罩,右手持焊枪。他抬起头来,笑容在淌着汗水的脸上绽开。他,就是“七一勋章”获得者、72岁的湘钢焊接顾问、被誉为“钢铁裁缝”的大国工匠艾爱国。

这只是极平常的一幕。艾爱国紧握焊枪53年,“焊花”不息,成为我国焊接领域“领军人”、工匠精神的杰出代表。

始终如一

2021年7月,刚从北京受颁“七一勋章”回到湘潭不久,艾爱国就接到一个新任务:河北一家钢管公司慕名而来,想请艾爱国焊接一根300毫米直径、18米长的轴。

一开始,湘钢的领导和同事都不赞同他接这个活儿。毕竟年过七旬了,虽然有经验和技术,但身体会吃不消的。再说,这个活儿难度不小。18米长的轴,抗压强度大,要考虑变形,还要考虑受力情况……

艾爱国7年前已经退休,但刚退休的他,很快又被返聘回湘钢技术质量部材料研究所。湘钢集团早在2008年就成立了以他名字命名的“艾爱国焊接实验室”。他的心还留在湘钢。返聘回厂的艾爱国,仍旧每天按时上下班打卡。有人劝他,这么大年纪了,不用每天都来,或者可以晚点再来。他只是微笑面对。他时常告诫自己: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只要还在岗位上,就要以严格的标准对待工作,一以贯之。

虽然接下了河北这家钢管公司的活儿,但艾爱国心里知道,困难不会少。焊接的轴抗压强度要求严格,且有18米长,容易变形,焊接时必须保持直线度,不能有丝毫弯曲。钢的强度非常大,焊接时还时刻要考虑裂纹的问题。只要焊接时出现裂纹,就等于焊接失败。即便是几年后出现裂纹,也属于焊接工艺不完善、焊接技术不过关,也属于失败。

艾爱国根据实际情况,不断修正焊接工艺。焊接前,他把焊接所需条件一条一条写在本子上,做了最细致的准备。14个小时的连续奋战,焊花飞溅,汗水直流,整个场面紧张有序。最后,用X光射线检测,合格率达100%,各项指标均满足设备运行要求。

1950年3月,艾爱国出生于湖南攸县。初中毕业后,上了一年多中专,便以知识青年的身份,来到攸县一个偏僻的小山村锻炼。面对艰苦的农村生活,他爽朗乐观,总是挑最重最累的活儿干,遇到困难总是冲在最前面,成了乡亲们口中的“拼命三郎”。湘潭钢铁公司到攸县招工,生产大队第一个就推荐了“拼命三郎”。艾爱国由此成为湘钢管道队的一名管道工。

1970年1月,北京派了数千人支援湘钢建设,其中有不少技艺高超的焊接工人。看到师傅们在管道上或是在锅炉上,焊花飞舞、弧光闪烁,艾爱国内心非常佩服,对焊接工作充满向往。他紧跟着焊接师傅,帮他们挑水,扛氧气瓶,递工具、设备。焊接师傅喜欢这个眼里有活儿的小伙子,笑着问,你是不是对焊工感兴趣?艾爱国使劲地点点头。

不久后,因为焊工不够,要从管道工中挑几个年轻人跟着北京焊接师傅学徒。“让小艾跟着我吧。”一名北京师傅生怕艾爱国被其他师傅“抢”走,率先说道。

于是,艾爱国拿上了焊枪,开始在焊花飞溅中燃烧梦想。

随后的近40年里,艾爱国大多时间在野外施工,过着风餐露宿的生活。即便临近退休时成立了“艾爱国焊接实验室”,环境好了,设施改善了,也不用东奔西跑了,但他依然坚持打卡上下班,单车相随,风雨无阻。

技术为本

如果没有过硬的技术,在工厂就站不住脚,更谈不上为企业多做贡献。

艾爱国深知,自己进厂是来当工人的,应该“技术为本”。

学艺心切的他,勤于钻研。幸运的是,他的北京师傅不仅技艺高超,对工作更是一丝不苟。师傅对徒弟高标准、严要求,他的工匠精神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徒弟。

艾爱国跟着师傅日学夜练。求知若渴的他,觉得光是苦练还不够,还须在实践中总结、在书本中探寻。一有时间,他就钻进图书馆,阅读从国外翻译过来的一些专业书籍。通过学习,对手工电弧焊及国外兴起的氩弧焊、熔化极气体保护焊有了一些了解。

但他不满足。他觉得学好气焊还不够,又“偷”着学电焊。没有面罩,就拿一块黑玻璃看电焊师傅怎么焊,琢磨他们的操作要领,手和脸经常被弧光灼得脱掉一层皮。等电焊师傅下班后,他就借师傅的焊把、焊罩,抓紧时间苦练。

1982年,他以8项成绩全部优异考取了气焊、电焊合格证,成为当时湘潭本地唯一持有“两证”的焊工,为他后来的焊接技术攻关打下了坚实基础。

第二年,考验他的时刻来了。

这年年底,当时的冶金工业部组织全国多家钢铁企业联合研制“高炉贯流式”新型紫铜风口,想填补国内空白。然而,最大的困难是要把紫铜的锻造端头对焊到同样材料的铸造本体上去。懂一点焊接的人都清楚,在所有材料的焊接中,大件紫铜焊接比较难。正因如此,冶金工业部打算只让湘钢负责本体和端头的制作,而把棘手的焊接任务交给有经验的大型钢厂去完成。

听到这个消息后,艾爱国的心里涌起一股年轻人的豪情。

“人家能干,我们为什么不能干?”他向湘钢的项目负责人表达自己的决心。

“风口焊接一直是我们感到头痛的问题,目前还没有什么好的方法,湘钢不一定能焊成啊。”项目负责人说。

虽然艾爱国有焊铜的经验,但还没有掌握完整的焊接工艺。他没再说什么,而是回到家默默行动起来。他翻阅了公司和家里所有的焊铜资料,结合自己多年的经验,大胆提出了当时在国内还没有普及的“手工氩弧焊接法”的设想,并草拟了一套焊接工艺。

艾爱国的设想与焊接工艺让项目负责人惊讶,当场拍板把焊接这个活儿接过来,并成立了风口焊接攻关组,由焊接、机械等10多名工程技术人员组成。艾爱国则担当起焊接工艺制定和主焊手的任务。

由于攻关组人员没有被抽出来专搞课题,白天艾爱国干完班组的日常工作后,才能赶到试验场做试验。焊大铜件需要预热,焊件四周温度高,必须用石棉板挡住身子隔热。晚上,他再带着试验中出现的问题,到书本上找答案。

1984年1月的一天,湖湘大地下起大雪。攻关组准备焊正式风口。让艾爱国和攻关组成员措手不及的是,正式风口的体积更大一些、重一些,跟他们设想的不一样。焊接从上午开始,他在高温旁站着焊了6个多小时,衣服都湿透了,还是没有焊接成功。

“看样子我们是焊不成了,还是让别人去焊算了。”有同事摇头说道。

“别折腾了,放弃吧。”也有同事劝他。

艾爱国心急如焚。当天晚上,他辗转反侧,脑子里老想着失败的事。深夜时分,他爬了起来,给攻关组负责人写了一份报告,分析了失败原因,请求再给他一次机会。

又是一个多月的不断调整和反复论证。

他感觉自己是在爬山过坳,摔倒了,爬起来,又摔倒了,又爬起来……

3月23日,艾爱国和团队成员再次挑战风口焊接。这一次,工艺流程烂熟于胸,焊接技术驾轻就熟,他们的焊接很顺利。一个、两个、三个……他们连续顺利焊接了20个风口。经检查,全部符合国家技术标准。

因在这次攻关中表现突出,艾爱国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渐渐地,艾爱国在焊接领域有了些名气,慕名前来请教的人越来越多。

艾爱国的制胜法宝,是先从理论上搞清门道,撰写好焊接流程。他喜欢做笔记,每干完一项难活儿,总要总结一番。几十年来,他记的焊接工艺案例笔记有十几本。那是他的财富,更是他的“核心竞争力”。

舍得吃苦

那年,公司派出一批技术人员到国外参与拆卸高炉二手设备,艾爱国是其中一员。他负责500米长、20多米高的高架通廊的拆除任务。

一天,中国大使馆参赞来看望他们。当时艾爱国正担任全国人大代表,参赞问道:“请问哪位是艾代表?”

“我是。”艾爱国在通廊里回答道。

看到艾爱国从灰雾腾腾的通廊里钻了出来,满头灰土,参赞露出惊讶的表情。

“您就是我们的人大代表?”参赞有点疑惑地问道。

艾爱国微笑着回答:“是的。”

参赞拍着艾爱国的肩膀说:“咱们中国工人就是了不起,能干活、能吃苦!”

艾爱国微笑着说:“要想当个好工人,就要敢于拼搏,舍得吃苦。”

艾爱国的工作常常在野外,必须日晒雨淋,面对恶劣的环境。吃苦,是他必需的选择。对于吃苦,艾爱国有着自己的理解。

1984年,他获得人生中第一个劳模称号——“湘钢劳模”。此后,他又被评为省劳模、全国劳模,成了别人眼中的“劳模专业户”。父亲在世时一直告诫他,当劳模好比坐轿子,要是自己立不住,从轿子上摔下来的时候,只会更难看。

“劳模专业户首先就应该是吃苦专业户。”艾爱国说。

1985年6月27日,艾爱国加入中国共产党。入党后,他觉得自己应该加倍努力。遇到急难险重任务,他总是第一个站出来、冲上去。苦和累的事情,他干得更多了。

但是,身处一线的艾爱国,从来不说辛苦,他把吃苦当成了一种人生乐趣。其实,人都不是铁打的,哪有用不完的力气呢?力量的源头,是一名共产党员的责任与担当。

有一次,湘潭本地一家机械厂制作一口直径3米的啤酒糊化铜锅,在焊接中遇到困难,他们找到了艾爱国。

艾爱国来到该厂制作车间,看完要焊的铜锅后,厂长要给他一个大红包。

“我们请您当顾问,这是顾问费。只要铜锅焊成功,我们还有重谢。”厂长说。

“帮忙焊铜锅可以,但顾问费我不能收。”艾爱国说:“你们要先与我们公司联系好,我从来不接私活。”

事后,该厂与湘钢进行了联系。公司派艾爱国组成攻关队前去支援。

当时正值“秋老虎”肆虐,天气异常炎热。同伴们每天用气焊火焰将铜锅外面加热到600摄氏度左右,艾爱国则用石棉板垫在锅里,跳进去焊几分钟,又跳出来。如此往返,经过12天苦战,终于把42块扇形铜板拼成的铜锅焊好了。而他,足足瘦了20多斤。

“艾师傅,太感谢啦!”厂长激动万分,紧紧地握着艾爱国的手说:“你们的技术,你们的精神,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

艾爱国的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有人认为艾爱国傻,不会利用自己的一技之长挣大钱,但他却因此而自豪。不管走到哪里进行技术攻关,或是支援,他都乐于奉献,不求回报。他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有损于国家和企业利益的钱,我一分也不会要。这也是我退休时,面对一些企业的高薪聘请,却毫不犹豫选择返聘回公司发挥余热的原因。很多东西的价值,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

有次在一所大学的报告厅内,艾爱国给师生谈当劳模的体会。正讲着,从下面递上来一张纸条。纸条上写着这样几句话:“你这些年来支援过那么多工厂,按说拿一点回报也符合情理,而你却不要,难道金钱对你就没有一点诱惑吗?请回答。”署名是“一群大学生”。

他稍稍理了一下思绪,大声说道:“同学们,人是需要钱的,因为要吃饭、要穿衣,但不能一味钻进钱眼里。真正有所作为的人,有几个是铜臭满身的人呢?”

话音刚落,全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无私传艺

那是欧勇刚到“艾爱国焊接实验室”当焊接试验员时的事了。

“师傅,让我来。”欧勇自告奋勇地说。

不就20厘米长的一个铜件吗?更何况自己还有10年的工作经验。欧勇没觉得焊接眼前这个铜件有多难。

因为铜件有约700摄氏度,而手又离铜件非常近,欧勇双手包了好几层帆布,还戴上手套。他右手持焊枪,左手拿焊丝,开始焊起来。为了防止铜件降温过快,艾爱国在一旁加热,让火来回摆动,让铜件受热均匀。

不一会儿,欧勇的手开始颤抖起来,焊接自然不到位。

“你先休息一下。”

艾爱国把手套一戴,操起焊枪就焊了起来。没有颤抖,只有四溅的焊花,刺耳的滋滋声,焊丝燃烧后的特殊气味。不一会儿,就将20厘米长的焊缝焊接完了。

当艾爱国取下手套,露出满手的水泡和血泡时,欧勇的眼眶湿润了。他以为,师傅是百炼成钢,炼成了不怕高温的特殊“材质”。其实哪有什么特殊“材质”,师傅只是有着钢铁般的意志力。

肩上挂个氧气袋,右手拎着割枪,左手拎着防护面罩。为了防晒,还戴着帽子,帽子上再套一个草帽圈圈。擦汗的毛巾,就顺势搭在肩上。焊接时,总是烤得满脸通红。师傅的这一形象,一直深深地刻在欧勇的心中。师傅的一举一动,影响和熏陶着他。

艾爱国不仅教欧勇焊接,还教他如何做人。在湘钢工作8年后,欧勇决定当兵,以焊接工的身份特招入伍,师傅是他最坚定的支持者。退伍后,师傅又张开双臂迎接他,并建议他回到焊接工的岗位上来。来到“艾爱国焊接实验室”后,他跟着师傅学习焊接的每一道工序、每一个细节,努力研发让客户买得放心、用得放心的产品。

“欧勇啊,你要时刻铭记,自己是一名焊接工人,要讲奉献、讲创新、讲科学。”当湘钢焊工首席技师、湖南省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一个又一个荣誉落到欧勇身上时,艾爱国总是这样说。

而欧勇只是艾爱国这几十年来所带的众多徒弟的一个代表。

有人劝艾爱国,不要把什么都教给徒弟,要留点后手。艾爱国说:“带好徒弟,是工人的职责。”他认为,徒弟的技能比师傅高,证明师傅授徒有道。只有把徒弟带好了,人才才会越来越多,整个行业才会越来越好,国家的事业才会更加繁荣昌盛。

走近艾爱国,你会发现,他的家里、办公室里,桌子上、书柜里,摆着满满当当的书。说他是一名“学习型工人”,非常贴切。艾爱国常看的技术书达100多册,记的工作笔记有50余万字。他曾提炼出“先进操作法”四项,获国家发明专利两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一项。他撰写并发表了多篇论文,主审和参审了多本焊接著作……他说,这些成绩跟不懈的实践与学习密不可分。

走近艾爱国,你会深切感受到一颗永远追求卓越的心灵、一种永远奋斗进取的人生。

制图:赵偲汝

为您推荐

金观平:统筹宏观政策放大组合效应

中国经济网2024-04-18 08:24:46

已显示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