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周期的中国大厂 会还中国经济繁荣的十年
资讯
资讯 > 暖新闻 > 正文

穿越周期的中国大厂 会还中国经济繁荣的十年

穿越周期的中国大厂 会还中国经济繁荣的十年

经济发展有周期性,科技创新同样有周期。两者之间存在复杂的关系,经济周期的低潮期,往往是科技创新加速、厚积薄发的阶段。

特约撰稿丨艾川

疫情三年,中国互联网企业的日子过得紧巴巴的,不免让人产生“大厂还能走多远?”的忧虑。

然而,一个重大变化正在悄然发生:各家大厂不约而同地大举增加了研发费用,科技创新的步子越迈越大。

5月26日晚间,阿里巴巴集团发布2022财年年度报告。

在分析师电话会上,阿里巴巴CFO徐宏披露,过去一年,阿里技术投入超过1200亿元,这一数字连续三年增长。百度也同日披露一季度核心研发费用达51.34亿元,占比连续6个季度超20%。

有人对BAT等互联网公司加大科研投入颇感意外。过去被捶“只惦记几捆白菜”的互联网大厂,竟然砸了这么多真金白银搞技术?

但与其说是“意外”,不如说是误解造成的偏见。

01

研发创新的主力,却被污名化

近些年,一些媒体为了炒作热点,热衷“捶大厂”,对中国互联网产业污名化,“软科技”、“赚快钱”、“虚拟经济”的帽子横飞,对中国互联网大厂的科技贡献选择了视而不见。

互联网科技企业是中国企业研发投入的绝对主力。《财经十一人》曾统计中国2021年研发支出前50强企业,其中14家科技企业的研发支出占50强研发总支出的48.8%,占了“半壁江山”。14家科技企业中除台积电、中兴、华为之外的11家,均为“血统纯正”的互联网科技企业。

50强企业在国内社会研发经费投入总额中,占31.4%。14家科技企业在国内社会研发经费投入中占比为15.3%,是中国研发创新的主力军。

图/网络

图/网络

而且,互联网大厂的科研投入一直保持了高速增长的态势。在2020年度阿里巴巴全球投资者大会上,阿里巴巴集团首席财务官武卫就曾披露,这几年阿里在技术和研发上的投入每年都超过人民币1000亿元。

腾讯的研发投入也在快速增长,2021年,腾讯研发投入再创新高,同比增长33%,这已是腾讯研发投入“3字头”增长的第五年。今年第一季度的研发投入同比增长更是达到了36%。“鹅厂”加入研发投入“千亿俱乐部”,指日可待。

有数据为证,“捶大厂”爱好者指责中国互联网大厂研发不积极,没有依据。阿里1200亿的研发投入,占比营收14%,干了一年,赚的利润几乎都投入研发了。中国有几家企业这么舍得投研发的?

受制于外部环境,这几年中国互联网大厂的日子不好过,很多企业都遭遇了困境,市值大幅缩水、营收增长趋缓,利润下降,很明显进入了产业经济周期的低潮期。

但是,这并没有阻止他们加速创新的脚步。

02

互联网时代的科技周期与经济周期

经济发展有周期性,科技创新同样有周期。

两者之间存在复杂的关系,经济周期的低潮期,往往是科技创新加速、厚积薄发的阶段。这在互联网科技产业的发展历程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欧美经济经历了长期滞胀的阵痛,互联网技术就是在这一阵痛中孕育而生的。

上世纪八十年代,欧美产业格局大幅调整,传统工业制造业链外移,经济阵痛加剧。互联网技术投入产业化应用,实现了从实验室走向市场的“分娩”,及时填补了欧美经济的“产业空洞”。

八十年代以来,互联网科技十年左右完成一次技术迭代的科技创新周期,业内有“硬三年,软三年,商业模式又三年”之说。即一次迭代要经历三年的技术研发积累阶段、三年应用推广阶段,才有三年的商业化变现阶段。

与互联网科技周期几乎同步,全球经济也呈现出十年左右的小周期,互联网崛起带来了九十年代的“黄金十年”,到2000年“互联网泡沫破裂”暂告段落。此后新一轮繁荣又在2008年全球金融风暴被打断。2010年前后,互联网技术“移动端革命”又打开了第三轮的繁荣周期。

▲美国硅谷(图/图虫创意)

▲美国硅谷(图/图虫创意)

全球经济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的“两起两落”,都和互联网技术、互联网产业有密切的关系。互联网技术发展遭遇瓶颈,全球经济的增速趋缓。互联网技术实现革命性的迭代,全球经济回归繁荣。科技创新周期和经济周期之间的“双人舞”,步调一致。

2020年疫情造成全球经济冲击,互联网产业再次开启技术增长的逆周期模式。

03

美国大厂的“硬三年”

疫情三年,是美国互联网巨头科技创新的繁荣期。

苹果在2020年和2021年共获得了5291项专利,冠绝全球互联网科技企业。谷歌在量子计算领域的成绩斐然,已经把老牌半导体企业英特尔、IBM甩在了身后。META大力布局元宇宙,开启了下一代互联网的技术升级大门。亚马逊持续大规模投入,带来了云计算业务的强劲发展,成功展现了多元化发展的前景。

各家美国大厂在各自的业务领域都有了长足的科技进步,而且这轮技术创新周期呈现出了明显的新特征——互联网应用科技正在有力地撬动基础科技的杠杆。芯片技术革命、算力革命,甚至航空科技革命、新能源技术革命等等看似与互联网技术“隔行如隔山”的科技领域,都活跃着互联网企业的身影。

传统科研模式“理论-实验-应用”的流程,在互联网时代被大大加速,甚至出现了应用导向逆推基础科研的新趋势。让人感到不可思议,却不是不可理解的。

仅仅把互联网企业看作应用技术的商业化机构,是过时的成见。互联网企业,尤其是大型平台企业的真正优势是信息优势。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哪种企业,能够像互联网平台企业那样快速收集、整合巨量的市场信息。

图/图虫创意

图/图虫创意

电商平台不只是“买买买”和“卖卖卖”,而是汇聚了无数商业需求的信息节点。社交媒体平台、搜索平台也是一样,这些平台企业面对海量的市场信息,是商机,也是挑战。他们必须分析筛选出有效的需求信息,高效匹配相应的技术去满足。否则,在动辄“跨界”的互联网竞争中,企业就会迅速被淘汰。流量带来了利润,也带来了更多、更高的技术需求。

“硬三年、软三年、商业模式又三年”的技术周期就此应运而生。当新的市场需求突破了商业模式的边际效应后,企业必须从商业变现阶段切换到技术科技研发阶段,再以新科技的应用推广,建立新的商业模式。这一过程周而复始,形成了明显的“科技-经济”的复合循环,这就是互联网时代经济周期律的新节奏。

在这一周期中,科技创新是主线,不断创新是企业成长的内在驱动力,传导到整个经济运行体系中,成为经济发展的科技动力。

因此,互联网产业并不存在长期躺平吃流量红利的可能。市场竞争不容许他们躺平。这种科技创新的驱动,“逼着”谷歌发起量子计算的芯片革命,也“逼着”亚马逊的云计算革命、META的元宇宙革命。

不进则退的创新驱动同样适用于中国互联网大厂,即便遭遇了一系列的挫折,中国互联网大厂同样处在科技创新的“硬三年”。

04

穿越周期的中国大厂

需要信任的空间

中国互联网大厂近年来的科技创新正在悄然进入高潮。

只是因为使用的国际会计准则与美国同行不同,研发支出和实际研发投入的统计口径不同,大部分企业的财报显示的“研发支出”项仅开列了人员薪资福利、场地租用费用等财务成本,并未全面体现其真实的研发投入。这可以理解为“韬光养晦”,却成了“捶大厂”的口实。

其实,没有持续大力投入研发,中国互联网大厂走不到那么远。无论是阿里,还是腾讯,抑或是其他大厂,都在“憋大招”。

最典型的是阿里和亚马逊在云计算领域的竞争。虽然在这三年里,阿里和亚马逊之间的市值升降判若云泥,但是阿里在云科技领域依然“咬得很紧”,甚至局部胜出。

图/Gartner解决方案记分卡2021

图/Gartner解决方案记分卡2021

近三年,阿里在云计算领域专利授权量年增长率超过50%。目前排名全球第三、亚洲第一的阿里云,已成为中国云计算参与全球竞争的代表技术。国际权威机构Gartner2021年末报告显示,阿里云IaaS基础设施在存储、计算、网络以及安全这四项核心评比中斩获最高分,这也是中国云首次超越亚马逊、微软、谷歌等国际厂商。

市值已经缩水到亚马逊一个“零头”的阿里,却展现了云计算科技创新的强大竞争力。

逆水行舟的阿里是中国第一家科技投入超千亿的互联网巨头,但是阿里并不是独自战斗。各路“友商”都在奋力前行。

腾讯连续五年研发投入增长30%以上,更提出了多元宇宙的中国版本“全真宇宙”。一直“有点难”的百度,坚持研发投入占营收两位数。字节靠着强大的算法,在全球市场突飞猛进。

中国大厂从未停下过科技创新的脚步,展现了强大韧劲。

遗憾的是,部分国人在对待科技创新,却是叶公好龙的畸形心态。他们把“科技创新不够”,当作“捶大厂”的口号。可是,他们对大厂在科技创新能力却是极度不信任。对中国科技企业的创新成果,宁可选择视而不见。

在他们心目中,中国科技企业在技术领域就该是落后的,这种怨毒的心态,正在危害中国科技企业的生存环境。

若是如他们所愿,中国企业的经营环境都得不到保障,又谈何科技创新呢?

我们要信任中国科技企业的创新动力,这种动力不是“捶”出来的,而是给企业充分发展的空间“养”出来的。

中国科技企业被“捶”到生死一线,还在科技创新之路上展现“最后的倔强”,既让人倍感痛心,也孕育着最后的希望。

我们要信任互联网科技产业的内在驱动。科技创新周期引领大型互联网企业穿越经济周期,实现逆势成长,在美国已经是现实,在中国也出现了明显的趋势。给大厂一点空间,他们会还中国经济又一个繁荣的十年!

*题图来源于图虫创意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