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声丨官员当博导,高校不良风气还要刮多久?
资讯
资讯 > 社会 > 正文

风声丨官员当博导,高校不良风气还要刮多久?

风声丨官员当博导,高校不良风气还要刮多久?

风声丨官员当博导,高校不良风气还要刮多久?

作者|张建伟

让我们先想象这样一种情形:豹子头林冲与鲁智深见面,递上一张名片,名片上写着“八十万禁军教头、博士生导师”。

那“博士生导师”五个字令人起敬起畏,鲁智深看这一头衔,比看到“八十万禁军教头”还要敬服。围绕在鲁智深身边的几个泼皮,或许个个都摩拳擦掌要考博士呢,他们热衷于拿个博士学位,至于求学的愿望,恐怕未必有。

风声丨官员当博导,高校不良风气还要刮多久?

“博士生导师”称号是如何异化的

博士生导师,曾经作为一种荣耀的头衔,缀在“教授”的职称后面,一时成为举世无双的文化现象之一。

考查一下“教授”后面缀以“博士生”导师的由来,可知那来头甚大:早几年确定博士生导师,是要由国务院学位部门对申请者的资料进行审核、然后根据特定标准授予其资格的,那时候能够取得博士生导师资格的,凤毛麟角,金贵得不得了。

如此荣耀,要是不嚷嚷得满世界都知道,岂不如同衣锦夜行?于是,就有了中国学者有所会意而外国学者感到莫名其妙的“博士生导师”头衔,这是我国授予博士生导师资格最初的特殊机制造成的。

外国学者见识浅陋,哪晓得我们华夏文化的博大精深。看了“博士生导师”成为一种头衔,往往一头雾水。这是因为,在许多国家,博士生导师不是类似“教授”一样的“职称”,更不可能成为凌驾于“教授”头衔之上的“荣耀”。在这些国家的大学里,指导博士生完成学业,帮助他们写出花团锦簇的博士论文,不过是教授的一种工作,没啥了不起,哪值得如此夸耀?

近年来,受国外大学相关制度的影响,国内高校也有淡化博士生导师光环之举,例如清华大学领风气之先,在本校实行“教学-科研系列”岗位的教授、副教授、助理教授都有资格招收博士生、指导博士的制度( “教学-科研系列”是与“教学系列”“科研系列”并列的双能力岗位)。

所谓“助理教授”,就是原来称的“讲师”,如今改称“助理教授”,比原来的“讲师”更显得神气。这种副教授、助理教授都可以指导博士生的做法,有一个正本清源的作用,就是将指导博士生还原为教师的一种工作职责,不再是曲高和寡的一种美妙资格。

不过,近来听说校方有所反思,称这种改革并不成功,大概是博士生导师一下子增加了许多,招生人数也多了上去,指导质量产生一点隐忧,学校又有了揽马回缰之想。

其实,即使不自觉将“博士生导师”拉下神坛,“博士生导师”的含金量也早就缩水。随着国务院特批导师资格的制度、变为具有博士生招生资格的高校自行评定和授予资格,不少学者一下子欢天喜地你也“博导”我也“博导”起来,很快博士生导师像水葫芦一样布满高等院校或深或浅、或大或小的池塘。

博士生导师多了,毕业的博士也就跟着像雨打的沙坑一般多起来,博士满街走、博导多如狗也就成了铁打不动的现实;但是,诸多教授没忘了在自己的头衔后面缀上一个“博士生导师”或者简称的“博导”。

风声丨官员当博导,高校不良风气还要刮多久?

风声丨官员当博导,高校不良风气还要刮多久?

“学者型官员”招博士生带来的隐忧

绝大多数博士生导师都是高校或者科研单位的教授、研究员,但在一些高校还有一种特殊身份的博士生导师,他们是在国家机关任职同时又有一些学术所长的官员,因而被一些高校隆重聘请为博士生导师。

能够受聘成为博士生导师的官员,也喜欢让人们目之为“学者型官员”。这些官员的优势是有着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也有相当可观的学术成果与发明创造,论培养博士生的能力,不比高校中的教授的水平差。

如果他们有志于将自己的实践经验与学术研究悉心传授给学生,花点时间与精力去好好培养几位学术后进,不能不说是一件好事。不过,身居高位的官员是否都有足够精力和志趣去悉心培养博士生,也存疑问。

最近一位曾任职司法界的高官遽然落马,他在任职时的一些公开言论重新被抖出,其中一句“共指导了4名博士生即关门收徒,但现在学校仍然在以我的名义招生,由其他教授指导,我只是挂个名而已”颇引人注意。

原来,他早在十年前就被某高校聘为“博士生”导师,但公务繁忙的他只“指导过四名博士生”,从此自己不再招徒培养,而学校仍然以他的名义继续招生,招来的学生虽然归在他的名下,却交给本校的其他教授指导。

这一情况,当初被他似乎不经意地说出,并未引起大家的瞩目,大概是没人觉得这样的做法有什么不对,不值得大惊小怪。如今这句坦白的话再次曝光,连接上他的隆重栽倒,就忽然变得值得咀嚼一番了。

被高校聘为教授、博士生导师的官员翻身落马,已经不止一个,这种事让一些高校的面子有点不太中看;那些落马高官的“博士生”何去何从,也引起好事者的杞天之忧。

不过,按照过往的经验,既然事属个别,过了一段时间,也就云淡风轻,没有人会纠缠此事大加议论。也许,同样不会引起广泛关注的是,一些号称博士生导师的官员是不是真的在指导博士生呢?

如这位落马官员所言,有些对外宣称在高校招生的官员,只是挂名招生而已,培养学生之事则由其他人代劳,这种神操作,耐人寻味。这些官员本非高校专职教师,为何那些高校热衷于聘请他们做博士生导师,其中奥妙何在?难道是单纯为打造学校博士生导师的多元化,将实践经验引入博士生培养?这中间,有无媚权之嫌,有无利用他们作为自己的权力资源之意图?那些公务繁忙难以拨冗的官员,既然没有精力亲历亲为地指导学生,为何高校不及时解聘这种名不副实的“博士生导师”,反而继续以他们的名义招生?明明属于弄虚作假,为何一些高校教师明知自己指导的博士生是官员挂名招进来的,甘愿李代桃僵,只是为了完成学校安排的教学任务,或者只是借别人的名额多为自己争取一个招生指标?

在权力面前,一些高校吃相难看,已为社会所诟病。它们不顾学术尊严,对权力的巴结让他们烟视媚行,似乎已成痼疾,一时半会难以改变。不过,刹一刹这些高校的不良风气,矫正一下它们与权力结成的畸形关系,还是很有必要的。

不知教育主管部门何时能够彻查一下:到底还有多少“挂名招生”的情况存在?对此,我们有必要喝问一句:对于“挂名招生”的问题,是否该认真清理一下了?

作者张建伟,系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

编辑|张丰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