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到冬天,东北主题的事物,好像就层出不穷地冒了出来,比如电影《白日焰火》和近期上映的《东北虎》;而在互联网上,每年东北人的冬日生活都会被羡慕一次……
就连「东北」两字,说出来就已经自带某种话题性。
从俨然成为「都市传奇」的东北洗浴中心,到去年被反复提及「3万元鹤岗买房」的新闻,今年大热歌曲《漠河舞厅》,再到时间再久远一点的,早就不新鲜的沿街纸箱卖雪糕、花样滑冰……
不管是衣食住行、文艺作品,甚至于自然图景和城市样貌,东北的真实生活总是不断地被互联网发掘,大家也都乐于玩味和参与讨论,东北的种种特质,更是被视作魔幻、幽默、冷峻这样的特殊符号,由各类文艺作品反复挖掘。
那么,东北的生活为什么总是有着无穷的趣味性,东北的魔幻感,又从何而来?
01.
东北人的快乐,很简单
说实话,很多在网络上被认为有趣和魔幻的行为,在很多东北人的第一印象里其实挺让人迷惑的,「嗯?这有啥特别的,不就是我们的日常吗」?
比如已经成为了东北的某种名片,在网络上被大书特书,甚至当作传说来调侃的东北洗浴中心。
前几年热播的电视剧《都挺好》里,倪大红饰演的苏大强闹脾气离家出走,结果在洗浴中心里住得乐不思蜀,甚至高兴到脑溢血,其实放在现实里,丝毫不夸张。
《沐浴之王》
在东北人眼里,这不过就是「标配」,吃喝玩乐,只是洗浴中心能够满足的最基本需求而已。
前年,热衷于「B级旅行」的作家廖信忠,把在东北洗浴中心里的见闻,写成了一篇《南方人想象不到,东北洗浴已经完成超进化》,在互联网上为许多人打开新世界的大门。
在东北洗浴中心里,烤肉、火锅这样美食自不在话下;棋牌室、游戏厅、家庭影院,一应俱全;既有老年养生场所,也有一整套的儿童游乐场,年龄层十分广泛,老少咸宜;可以在里面试衣逛街购物,砍价杀价;甚至还有公共讲座,一群人搓完澡后席地而坐,倒是颇有几分古希腊公共空间里哲学家夸夸其谈的风范了。
而东北洗浴中心的室内设计,也同样早就完成了超进化,那种土豪式金灿灿的风格已经是老黄历了,日式的侘寂美学,北欧风的高级冷淡,新中式的古典,火烈鸟仙人球的网红俏皮……各类风格,应有尽有。
不过这在东北人 @刘小小 看来,根本不算啥:「这种ins、小红书的『网红』风格,那可老早就开始整了,都过去好几年,不值一提了。我上次去的时候,他们都做出了室内下雪,室外温泉的效果。不过说起来我也有点心虚,因为也好几个月没回去了,不知道最新的啥样子,那东北洗浴可真是日新月异。」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东北洗浴中心发掘热点的敏锐度,应用和进化的速率,真的堪称弄潮儿,不输给互联网人与一线新媒体小编。
《 沐浴之王 》
虽然,洗浴中心的环境和花样总是在不断地翻新,但其中的某些核心体验几乎没有变化,「坦诚相对、一次身与心的荡涤、来了就不想走」。
一位从小没见过公共澡堂的南方人 @小羽 感叹,「要迈过换衣服和一起洗澡这一关,洗浴中心就是我的家!」
去洗浴中心,是一件只要你迈出第一步,就永远无法拒绝的体验。除了那些花活儿体验,洗浴中心的核心要义,依然是「洗」。在东北,在家里用淋浴头那只能叫「冲凉」,只有这样认认真真完成泡、蒸、搓、洗、揉、捏一条龙的行为,才能称之为「洗澡」。
在洗浴中心里,花样最繁多的菜单可能不出现在餐饮区,而是出现在搓澡区,海盐、牛奶、红酒、芦荟,那都是基本配置,各类磨砂精油护肤也不在话下,甚至还有杏仁、豆乳、芒果、草莓各种口味的搓澡体验。
在洗浴中心,先用热水和蒸汽泡软身体,搓澡师傅会用浴盐仔细搓掉每一层泥诟,牛奶和红酒浸泡,最后加上按摩,这几轮处理下来,你已经变得比刚出生的婴儿还要柔嫩、光洁无暇,全身上下没有一角落的死皮。而香气早就腌制进了你的毛孔之中。
网络上经常有感叹说,搓完澡的自己,好像就是一碗美滋滋的杏仁奶和杨枝甘露。
东北打雪仗有时候会凶残地把人埋在雪里, 摄影: 景初
除了享受热乎,东北人也很擅长从寒冷中寻找快乐——尤其是东北的冬天持续六个月,进入隆冬时节甚至下午3点就天黑,如此漫长的冬夜里。
每年高考的时候,互联网上有个流传近十年的段子都会被反复翻出来,内蒙古高考要考骑马射箭,山东要考挖掘机,四川要考搓麻将……如果说别的大都是玩笑话,那被调侃的东北高考项目滑冰,倒是颇为真实。
「不相及研究所」有一篇文章,题目为《上完东北的体育课,想直接去参加冬奥会》,这倒不算夸张。吉林人 @西湖醋鱼 回忆说,在上大学时,她们的体育课最常见的,就是滑冰。
如这篇文章所分析的场景,「滑冰经历中包括且不限于当场劈叉、翻跟头、刹不了车,以及向前后左右四个方向反复摔倒等各类杂技技巧,充满趣味性」,「我们都是穿花滑那种短刀冰鞋在操场边缘跌跌撞撞的,然后有几个体育老师全套速滑装备在中间嗖嗖的滑。」
在东北,奥运精神是真的贯彻到了日常里,冰雪项目,大概是一种从小练起来的「童子功」,许多东北朋友都说「看到冰面,就忍不住想上去滑一滑」。
他们会管一种独特的溜冰方式,叫做「打呲溜滑」,也就说看到一块冰面,助跑几步,上去单脚在前,蹭地一下就能滑出去好远。
这种动作很难用文字描述,「两个腿,前后那么一出溜儿,就能滑过去的」,东北朋友如此总结说。总之,这大概是一种独特的步伐,需要调动强大的,更精巧和复杂的肌肉记忆来完成。
冬天的快乐之一,像糖葫芦一样挤在一起坐滑雪圈, 摄影: 景初
说到底,东北人过冬的种种魔幻之处,其实也并没有什么过分特别之处,如他们所说,只是平凡的生活日常。
所有奥义,唯有「认真」二字,认真对待冬天,认真对待天气,认真对待生活。
只是从他们的生活里,我们好像总能发掘到很多趣味感。比如东北冬天的室外,有时候就像个「rpg寻宝游戏」,「如果你走着走着,能踢出来一个肘子或者是一个饺子,也不要觉得太惊讶」,一位东北人这么写道。
在最高温度只有零下二三十度的东北,整个室外就是个大冰柜。在这里,从来不需要担心「冰箱」放不下,只需要担心有没有足够的食物能够塞满冰箱。
如今走在东北街头,满眼望去,依然是各种叫卖的商贩和货物,某家人堆放的大葱和白菜,这是一种自古以来就让人安心的气息——手中有粮,心中不慌。
所以,天气的严寒,同时也让他们学会了「借力打力」,发掘出真正冬季限定的吃食。
问到冬天必吃的食物,东北朋友们一致表示,不能不「吃冰」,包括冰砖、冻梨、冻柿子……而且是越冷越吃得带劲。冬季吃冰,算得上是一种悠久的东北传统,放在以前其实是无奈而为之。冰箱这类大型彩电还不普及的年代,普通的东北人家甚至是街头的小商店,都很难拥有一台自家的冰箱。
如今,运输和储存条件已经日新月异,想吃新鲜的水果随时可以吃到,馋冰棍也不用等到冬天。
但冬季吃冰的习惯,还是被长久地保留下来,与其说是吃冰,不如说吃的是一种安逸和踏实。因为已经可以不惧严寒,可以「猫」在暖气充足的室内贪一口凉,所以冬季吃冰才显得格外美味,这也是特定场景的魔力。
就像冻梨一定要在热得有些发烫的炕上慢慢嘬,最好是酒足饭饱之后,茶饭不香之时,来一只缓得刚刚好的冻梨,可谓是沁人心脾。这种时候好像真的可以感叹,人类的喜悲可以相通。
02.
东北「社恐」,
是社交恐怖分子
其实,东北有趣的,远远不止于这些相对表面的场景和体验。最深一层的,还是其中的「人」。
继续以洗浴中心为例,在那样的环境里,坦诚相对的不只有身体,还有心灵。
豆瓣网友@代号1903 评论,「搓澡大姨都个顶个儿健谈,搓个澡功夫,要么把自己家祖宗八代给你介绍一遍,要么就是把你家祖坟在哪都打听明白,很可能捎带手就把终身大事都给你解决了。」
《沐浴之王》
是的,在东北,只要两人能相处10分钟以上,只要那个人相对愿意说话,他绝对会刨根问底把家里三代人、工作如何、婚否这样的个人情况打听得明明白白。
一个东北人在路上看到一辆比较喜欢的车,都会敲车窗问问,「大哥你这车多少钱配的呀,咋样儿开得?4S店套路多不多?」
@刘小小 模拟了一段在东北会出现的对话,如果你说「我社恐」,一旁东北人大概会接着说「正巧,我也社恐,那上我们家吃点儿去呗。」
普通人的社恐,自然是指「社交恐惧症」,而东北人的社恐,恐怕要等同于「社交恐怖分子」了。
这大概可以解释为什么东北人喜欢去洗浴中心,在享受娱乐休闲场景之外,更重要的还是这种闲适和人与人之间的亲近感。
根据东北人@cen 的回忆,在东北,很多洗浴中心一天只要几十块钱,许多外来办事的人,会更愿意住洗浴中心而不是酒店,这里就是个廉价的平民旅馆,可以包容很多囊中羞涩的劳动人民。
另一方面,洗浴中心里,也大都是拖家带口来的人,大人在一旁打麻将,小孩子就在一旁跑来跑去,吃饭、睡觉、洗澡干什么都好。
而比较特别的是,东北的麻将胡牌的规则其实挺复杂的,不像四川麻将那种「血流成河」那么紧张刺激,也不数番数,可能打了七八局也没人胡牌,就流局了。
但没关系,东北麻将的乐趣不是在于胡牌和大满贯,而是在于慢慢悠悠地打牌闲聊,如此下来,一整天的输赢,可能差不多也就百来块钱的,「赌博」的气质其实比较淡,也就不那么容易上瘾和倾家荡产。甚至小孩儿偶尔也会被抓上桌顶替(因为在东北,打麻将不算恶习,所以小孩儿也能玩)。
在东北,人与人之间的边界感和距离感非常模糊,在这样的环境里,人也会不自觉松弛下来。@cen 说,在一个宿舍或者一群朋友里,「只要有一个自来熟的东北人,几年下来基本上会全变成东北人(的性格)」。
《钢的琴》
这两天在微博上有个流传得很广的段子,@氛围帅哥大赏 写:
安慰人这点上海人就做的好很多,你说自己感觉有点累了,他们会说你需要一些属于自己的moment,然后开始讲述他们在新西兰海边发呆的时刻怎么获得了心灵力量,你和广州人说自己累,他们只会说你湿气重,杭州人会问你纯k到底来不来。
那么东北人呢?评论里说,「那得带你去透一透」(透一透在东北话里的意思,差不多等于喝完白的再喝点啤的,因为在东北人看来,宿醉第二天再喝点酒会醒得更快,这就叫透一透),另一位东北人则留言说,「这种程度,该上洗浴中心了」。
没什么是一顿洗澡解决不了的,如果不行,那就第二顿。
03.
没有冷幽默,都是热幽默
有位网友在网上写,「我之前看过一个东北人的视频,他跑冻住的河面上那个景看上去真的很寒冷寂寥,但他生活起来也是真的非常乐呵。就觉得,这确实是一个地区里人的性格在战胜大自然。」
这几年,许多艺术电影,让东北在荧幕上成为了一种鲜活的背景板,《钢的琴》《白日焰火》,还有最近上映的《东北虎》。
尤其是后者,这些符号化的电影,总有人称之为「东北考里斯马基」。作为一位芬兰导演,阿基·考里斯马基尤其擅长各种冷冰冰、一丝不苟的欧式幽默。
但有趣的是,同为寒冷的高纬度地区,东北和北欧截然不同的是,东北没有北欧那种疏离感和界限感,比如《芬兰人的噩梦 : 另类芬兰社交指南》一书里面描写的,芬兰人绝对会跟你保持1米以上的距离,等公交时的站位要间隔得远远的,堪比杜琪峰。
但东北的幽默,是直接的,搞笑的,甚至自然和浑然不觉的。比如出口就是rapper式押韵的,从生活中信手拈来的搞笑又不失冒犯性的「怼」人话语(当然,东北人经常也会怼自己)。
东北的幽默,是一种直给的「热幽默」,而不是拐弯的「冷幽默」。
《钢的琴》
另一方面,东北日常的生活里,确实有非常多魔幻和幽默的瞬间,尤其是在各种各样时空交错的混搭上,传统生活与崭新的高楼建筑,乡村生活与近乎人手一台直播的智能手机,略显破败的旧工厂老砖房与时髦的老哥老姐们,北欧风澡堂里的大金链子,早市上给鱼浇开水避免结冰,用大砍刀砍冻得瓷实的豆腐……
如此强烈的对比,非常近乎于赛博朋克核心意象的「高科技+低生活」,免不了让人产生特别强烈的魔幻与恍惚之感。
东北人生活中这些强烈的执着,并非只是为了坚守传统,也是东北人的一种自救、尝试与花式求新。
从虚拟到现实,从喊麦、老铁双击666,到恨不得装下全宇宙的洗浴中心。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很复杂,既有天气本身的恶劣,也有过往仍然强劲的人情社会,有当地人一贯而有的豪迈性格,当然也包括某种无奈。
自上世纪90年代之后,略显失落、停滞的东北大环境,让城市的很多角落,都好像被时光机凝固在了某个时刻。
一些无奈的现实造就了东北的魔幻。但另一方面,东北人身上,又总是好像有着源源不断的、热火朝天的生活热情。
就算我们用魔幻的眼光来看待东北,东北人常常也不会反感,甚至还会很热情地给你科普种种「俺们这嘎哒都有啥」。
所以在东北,食物依然是以很「食物」的形态存在着。比如物候和天气,仍然是人类需要仰仗和尊重的存在。再比如幸福感本身,是否有时候可以很简单?
东北的冬天,摄影:景初
如此,在惊讶于东北过冬的魔幻之余,也让人反思。魔幻的到底是东北人的生活,还是我们自己的眼光呢?
当一切都被「现代」的洪流裹挟着向前走时,是否反而在东北,我们看到了某种关于生活、甚至关于「人之于为人」的核心呢?
*感谢东北朋友为本文提供的支持:cen、景初、角端、微笑的死神、刘小小
“特别声明:以上作品内容(包括在内的视频、图片或音频)为凤凰网旗下自媒体平台“大风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videos, pictures and audi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the user of Dafeng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mere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pac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