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一个最容易倦怠的职业
资讯
资讯 > 正文

揭秘一个最容易倦怠的职业

提起他们,脑海里出现的就是不怕苦不怕累的抗疫英雄、无私体贴病人的天使、因思念孩子而落泪的母亲…… 但我们是否意识到,这些伟大形象,有时候也成了一种道德绑架,一旦现实有出入,我们会大失所望,甚至出现攻击。

“我排了那么久的队,就不能体谅一下吗?一点人情都没有,还说什么父母心?”

“病人那么痛苦,也不安慰几句,说话跟机器人似的,冷血。”

“患者闹事,还不是因为医院服务太差。”

“现实中护士跟电视上差太远了,又冷漠又没耐心。”

……

这样的声音,你一定不陌生。

上周,我们通过电话采访了外科护士小双,通过她的讲述,我们试图揭开护士真实的生活和心理,了解这个行业不为人知的“崩溃”。

我们也将结合心理学进一步探讨,如何能有效缓解这些情绪压力?

01

说话特别快、做事特别细,这就是常态

今年是小双参加工作的第七年,用她的话说,已经是老油条了。

跟她聊天时,我的第一感受就是她语速特别快,喜欢用排比词汇。比如说起自己的科室(泌尿外科),她会瞬间蹦出三个词:门诊多、手术多、周转快。

有时候一天的手术量高达30台,护理工作包括住院、宣教、术前准备、手术、术后护理、康护、出院指导……

当时她正好有事,之后给我发了段语音。我转文字才发现,9秒钟她说了50个字,而我一般才说30个。

这些流程她脱口而出,一字一句让我强烈地感受到了工作的快节奏和繁琐。

晚上值夜班的时候,是最容易疲惫的。身体很困,但是需要记住的工作细节特别多:隔多久观察一次、每次检查什么、上药的剂量的多少……每个病人都不一样,我一般要用闹钟定时提醒,反复核对,生怕出错。

夜班12小时下来,脑子都得高度清醒,经常连上洗手间都顾不上。

浙江省人民医院 护士小范 摄

02

就算崩溃,也把最好的一面留给病人

我问她,工作中有没有遇到压力太大以致情绪崩溃的时候?

她回忆道:

以前在心内科工作,冬天是脑梗、心衰、脑心血管意外的高发期,值班经常面临着各种生死时速的抢救。送到我们这的都是老年人,因为水肿、心衰、血管细等问题,静脉针经常打不进去,好几次我都是跪在地上、跪了好久好久,拼了命也要把针打上,病人才能抢回来。

心里就想着:死都要打上,不然,病人就会在你手中消逝——那种压力真的是太大了。

晚上很冷,有时候一个人待在病房里听着滴答滴答的仪器声,等着随时的抢救命令,真的很容易崩溃。

但说实话,这么多年的工作,这些压力我都能扛得住了。倒不是说多伟大,而是像练就了条件反射,一穿上护士服,我们就像打了鸡血一样,总会把最好的一面留给病人。

我问她:“有没有遇到态度不好的病人,你会怎么处理这些冲突呢?”

这种情况是很常见的。在大家眼里我们是服务人员,理应让他们感到满意。有时候病人不耐烦了就直接骂,甚至连我们家人也骂,真是忍不了。

但我们医院要求零投诉,我们不可能对病人发火,哪怕被骂,也只能提高嗓门让他们“安静下来,听我解释,相信我们是专业的”。

他们一般比较信任和尊重医生,但对待我们却少些信任,比如有一次,病人问我水果可不可以吃,我说“可以”;但他就是坚持“医生说不可以”,我说“你一定记错了”,他就是不信任,非要去问医生。所以我搞不定的话,就会让主治医生出面,一般都比较好解决。

心理科普:

听完小双的这些描述,我想起心理学上一个词——共情疲劳(Compassion Fatigue,CF)。

它是指由于常年的工作压力和情感卷入,助人者对救助对象的共情能力(对他人的痛苦感同身受的能力)或兴趣减低,产生职业倦怠感,甚至改变了原有的工作价值观,同时伴随产生一系列的心理不适症状。

例如无望感、焦虑、抑郁等,甚至出现躯体化症状例如头痛、失眠、食欲不振、记忆衰退。[1][2]

护士是最容易出现共情疲劳的职业之一。一项研究调查了全国各地 31249 名护士的心理健康情况,发现他们在焦虑、抑郁、躯体化(身体不适)等多个方面,显著高于普通人。[3]

共情疲劳也使得护士的职业满意度低于其他行业。2016年,卫生部公布了一项对全国 696 所三级医院护士流失率的调查结果,发现平均流失率是5.8%,而最高的能达到12%。[1]

其实,很多护士刚入职场的时候,都很容易为生离死别掉眼泪、对病人投入大量情感和共情的,但是长期面对血腥、伤口、死亡……以及高强度的工作,他们如果还是保持高度共情,很可能会被逼疯。

为了保证让自己高度清醒、减少工作误差,他们很可能会从共情中抽离出来,表现出“冷漠”的一面。

可以说,“冷漠”是一种保护机制,让他们有更好的状态完成工作。

但不可否认,大部分时候他们都还在努力感同身受着,去理解和帮助病人。

03

我想冲在前线,可是我有孩子,我不想亏欠他

我问小双:工作的忙碌是否会让你很难兼顾到家庭呢?有没有一些特别难抉择的时候?

我的孩子从出生,我就没怎么照顾好他,他出生前一天我还在上班,他几乎就是跟着我一起熬夜加班过来的;哺乳期两个多月,我就出去进修了。如果我真的倒下了,我这辈子最对不起的就是孩子。

我的父母也坚决不让我去,他们说,只希望我平平安安,做一份普普通通的工作就好,不需要我多伟大。

一想到他们,我就动摇了。

我想,如果我还单身,没有孩子,我应该会义无反顾……可能我的觉悟也不够吧,没有电视上播的那么伟大,最后挣扎了很久,我还是没有去。

当时我们院里派出了一百多名护士,我看到她们出发的时候我哭了。我真的想去,但是没有办法。

日常的工作中,其实压力再大我都能抗住,但最软弱的时候,就是我在救助病人时听到孩子或家人生病的消息。那真是太难受了,又不能停下工作,只能强迫自己集中注意力,直到有人替班,我才能抽空顾一下家人。

她们也是普普通通的母亲和孩子,面对生死,谁会不迟疑呢?

没有什么是“应该”的,你已经非常勇敢了。

04

工作中该如何缓解负面情绪?

我问她:你会怎么排解工作中的这些负面情绪呢?

我一般会跟同事吐槽和倾诉,因为他们更能理解我。

另外,真的很亏欠,我总把最坏的一面留给家人;回到家就跟家人诉苦,我老公都习惯了我吐槽,但每次依然会耐心安慰我,跟他们说完我就好多了。

有空时跟家人去旅行、一个人去跑跑步,也是非常放松的。但无论如何,第二天一回到岗位,又是一条好汉。

心理科普:

医护人员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小觑,因为只有解决了这些压力,他们才能更好地投入工作。那么有什么好的方法,能帮助他们快速缓解压力呢?

2021 年初发表于《当代护士》的一项研究,介绍了一个名为“三件好事”的心理干预法。

该研究的时间是2020 年2月份,当时疫情爆发,一线护理人员面临着超乎寻常的精神压力,为此心理学工作者对61名护士进行了干预,时长为一个月。[5]

研究将 61 名护士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的心理辅导,对照组则进行以下干预:

在一个月时间内,要求每位护士每周选取 5 天,在晚上回忆当天发生的自己认为积极的、快乐的事情,并从中选取 3 件令自己印象深刻的记录在手机上,需要详细描述事情经过和自己与这件事的关联。

按照干预指南,他们会将这些内容通过微信群、或者私信发给干预者。

然后干预者对这些内容进行分类、整理,每日选择2-3篇“三件好事”,在微信公众号上发布,每篇文章开放留言功能,与网友互动,并将留言反馈给护士,激发护士们的积极体验。

一个月后,干预组的心理健康水平、积极情绪显著优于对照组。

其实从“三件好事”的干预中,我们可以总结出有效缓解负面情绪的几个方法:

积极关注:关注每天发生的积极事件,而不是被负面信息淹没

自我鼓励:多肯定自己的优点和工作成就,增加工作中的自信心

分享:主动跟他人分享工作中的感受和经历,而不是压抑和逃避

互助:互相鼓励和支持,减少孤独感和无助感

相比之下,研究也发现,自责和压抑是对心理健康最不利的应对方式,如果在高强度的工作中,护士们经常压抑感受、责备自己的不周到,则会加剧负面情绪和职业倦怠。[4]

而为了避免他们的自责和逃避,病人的理解和支持是非常重要的。

写在最后

最后我问小双,既然这份工作的压力这么大,是什么让你一直坚持下去,并且还饱有如今的激情呢?

病人和家属的肯定是我最大的动力,每当听到别人说谢谢,就觉得是一束光抵御了黑暗,心里暖暖的。

写到这,我再度反思最开始的那个问题,我们是否因为脑海中他们的伟大,而用刻板印象绑架了这群可爱的人。

这是一份难以想象的高压工作,在这样的环境中,只要他们能完成本职,没有出现错误,已经很了不起。

“嘘寒问暖”和“感同身受”不能成为一种道德绑架,如果他们做到,请给予感谢和肯定,如果做不到,也希望我们能理解这份“助人的代价”。

白衣天使们

节日快乐,感谢你们的付出

愿你们带着这份意义感,快乐地走下去

世界和我爱着你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