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技日报记者 张盖伦
“我们为什么需要科学精神?因为科学精神是产生重大科学发现的土壤,关乎一个国家的健康发展。”11月9日下午,在第二届世界科技与发展论坛闭幕式上,西湖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施一公在主旨报告中反复强调了一个词——科学精神。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当今时代,人类命运休戚与共。新冠疫情席卷全球,成为人类社会近百年遭遇的最大一次公共健康危机。“但我们更要看到,这绝不是人类面临的唯一难题或最后难题。”施一公说,人类社会还同时面临气候变化、自然灾害、能源短缺、粮食安全等全球性问题威胁,人类未来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因素。后疫情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性更加凸显。
科学作为一种革命性力量,既是解决问题的有力武器,也是通往未来的必由之路。毕竟,科学发现的每一次突破,都让人类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往前迈进了一步,也让产业形态的变革,加速跨越了一步。
发展科学,就需要传承和弘扬科学精神。这种传承,尤其依赖青年人才。施一公直言,青年人才应该将科学精神作为自己的一种本能。
科学精神是人们在长期的科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共同信念、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施一公认为,求真、质疑、合作、开放是科学精神的重要内涵。要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不迷信学术权威、不盲从既有学说,大胆质疑、实验求证;同时具有开放的心态,依托团队内部、团队之间,甚至跨时代、跨学科的科研合作,通过多元文化、不同思维的碰撞迸发出创新的火花。
我国科技发展已经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各项主要科技指标均居于世界前列。但我国对世界科技的原创性贡献仍然屈指可数,影响世界文明进程的科技成果依然凤毛麟角。施一公说,科学成就的取得,离不开科学精神的支撑。
怎样培养有科学精神的青年人?其实,培养人的重担,很大程度上落在高校肩头。
顶尖的研究型大学,是人类科学创新的先行者和主体。过去几年,施一公自己也参与了我国的一次科教改革试点,也就是西湖大学的创办。
这是一所社会力量举办、国家重点支持的新型高校,建校理念,就是高起点、小而精和研究型。
施一公介绍,目前学校有138位博士生导师,已招收608位博士生,他们正在这些导师的实验室内进行工作。
“我们希望探索新的科技评价体系,不是看重论文或者是其他数字性的指标。它既能适应中国国情,又能够激励创新。”西湖大学实行“独立实验室”制度,PI作为独立实验室负责人可自主招聘、组建科研团队,自主决定研究方向。学校给予学者相对充裕的科研启动经费,并以信任为前提,赋予他们相对充分的经费使用自主权。在评价上,西湖大学建立创新导向的学术评价机制,采取国际小同行评议,注重标志性成果、实际贡献和科学价值。
施一公强调,这些努力,都是为了培养富有科学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拔尖创新青年科学家。“我们需要尊重科学,发扬科学精神,更好地应对未来的挑战。”
新华社2024-12-23 09:59:08
央视网2024-12-23 09:56:23
新华社2024-12-23 09:53:18
人民网2024-12-23 09:47:47
光明网2024-12-23 09:46:43
2024·区域协调高质量发展一线观察丨扭住“牛鼻子” 铸就“强引擎”——东北开拓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新华网2024-12-23 09:44:52
央视新闻2024-12-23 09:43:52
新华社2024-12-23 09:42:29
央视网2024-12-23 09:40:37
新华社2024-12-23 09:38:58
新华社2024-12-23 09:12:13
面对面丨海上“小蛮腰” 这个超级工程如何展现“力”与“美”?
央视新闻2024-12-23 09:10:54
央视新闻2024-12-23 09:09:39
总台环球资讯广播2024-12-23 09:07:28
央视新闻2024-12-23 09:03:47
中国经济网2024-12-23 09:02:26
中国经济网2024-12-23 09:01:30
人民网2024-12-23 09:00:17
求是网2024-12-23 08:58:49
人民日报2024-12-23 08:52:48
捐赠记录侵华日军罪证相册的美国青年埃文·凯尔——“我只想做件正确的事”
人民网2024-12-23 08:47:34
人民网2024-12-23 08:45:15
中国新闻网2024-12-23 08:43:37
(乡村行·看振兴)“慢生意”拼出大市场 河南尉氏小镇琢玉、制香远名扬
中国新闻网2024-12-22 21:25:14
中国经济网2024-12-22 21:24:24
央广网2024-12-22 21:23:26
央视新闻2024-12-22 21:22:31
央视新闻2024-12-22 21:21:43
新华社2024-12-22 21:20:50
玉渊谭天2024-12-22 21:1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