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首例新冠二次感染细节:病毒量高、无症状、未确定传染性
资讯
资讯 > 港澳 > 正文

香港首例新冠二次感染细节:病毒量高、无症状、未确定传染性

8月25日,香港大学研究团队有关“全球首例新冠肺炎康复患者二次感染”的消息引发广泛关注。

25日下午,研究团队成员、香港大学微生物学系临床副教授杜启泓向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证实,该团队日前通过次世代高通量基因测序法,发现一名年轻患者首次和二次感染的新冠病毒毒株基因排序明显不同,由此证实了全球第一宗人类重复感染新冠肺炎的个案。

他表示,相关论文已于8月24日被医学期刊《临床传染病》(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接受,并将于近期发表。

对于公众普遍担忧新冠肺炎疫苗有效性和持久性的问题,杜启泓回应称,目前研究团队仍在对二次感染的病毒进行分离培养,尚未确定病毒的传染性,因此该个案对新冠肺炎疫苗接种有何具体影响,还需进一步研究。

不过他说,该病例已说明,从首次感染新冠病毒至康复几个月后,康复者仍有可能再次受到感染,即新冠病毒像其他引起普通感冒的人类冠状病毒一样,持续在全球人群中存在,仍是有可能的。

因此研究团队建议,新冠康复者仍应考虑接种疫苗,并继续遵守流行病学控制措施,例如戴口罩和保持社交距离。

杜启泓介绍,该案例与此前讨论的“复阳”案例不同,“复阳”患者体内的病毒数量很低,而此次这名患者尽管也没有出现任何症状,但体内病毒数量却不低,从国外返回香港在机场检测时便发现异常。

也正因为患者体内病毒数量相对较多,研究人员才得以通过基因检测技术,对比两次感染病毒的区别,进而发现两者在9种蛋白质中共有24个核苷酸存在差异,并在首次感染的病毒中发现ORF8蛋白缺少58个氨基酸。

杜启泓说,在该研究之前,许多人认为患者康复后不会再受感染,但也有证据显示,一些患者的抗体水平数月逐渐下降;此外,患者康复期的呼吸道分泌物中,病毒数量虽然会逐渐下降,但也会出现测试阳性的结果,即所谓“复阳”。由于“复阳”情况下,患者体内的病毒数量通常很低,难以做基因检测,因此一直难以确认患者是长时间释放病毒,还是被另一种病毒株再次感染。

澎湃新闻注意到,该研究团队成员均来自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除了杜启泓,还有同样来自该院的微生物学系教授、中国传染病国家重点实验室新兴传染病重点实验室联合主任袁国勇,以及该院医学系临床教授、玛丽医院名誉顾问孔繁毅。

公开报道显示,该案例为香港一名33岁本地男性居民。患者曾于3月底确诊感染新冠病毒,并于4月中旬康复出院。8月初,他曾前往西班牙旅行、途经英国,随后返港时在机场接受检测,再度确诊。也就是说,在治愈4个月后,该男子出现重复感染。

该案例经报道后,8月25日上午,复旦大学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上海市新冠肺炎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张文宏曾发微博称,此次港大证实的“再感染”还需进一步研究,即证实到底是核酸阳性还是活病毒。否则还只属于个案,仍需在更大的感染人群中进行观察。

张文宏指出,如果“再感染”成立,那么在新冠高发和流行地区,再感染会成为常态。而即便“再感染”,人类目前已知常见的冠状病毒免疫时间也远远超过4个月。因此,他建议在没有进一步科学报告之前,无需过分紧张。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