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支持实体经济恢复发展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

2020-04-10 11:34:00人民论坛 来自北京市

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7日召开第二十五次会议,总结近期金融支持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进展,并对下一阶段工作作出部署。会议强调,要加大宏观政策实施力度,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适度,把支持实体经济恢复发展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同时,受疫情冲击较大的中小微企业和民营企业支持力度也将进一步加强。

实体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石,是强国富民的根基,也是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优势所在。不论经济发展到什么时候,实体经济都是我国经济发展、在国际经济竞争中赢得主动的根基。中国改革开放40多年取得的伟大成就表明,中国是靠实体经济起家的,未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也要建立在实体经济基础之上。那么今天应对疫情考验、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也要靠实体经济。

从大量的实地走访和问卷调查我们可以看到,自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实体经济受到相当大的冲击。如果说在疫情期间,服务业,特别是餐饮业、娱乐业、旅游业受到的冲击最大;那么在疫情逐渐趋缓后,实体经济的压力和困难逐渐显现出来了。实体经济正在承受着“不能承受之重”。这其中有原有的税费等企业负担情况,加上土地成本、人工成本、办工设备成本等不断攀升。疫情爆发以来,房租成本、融资成本、原材料成本、物流成本……在停摆刚刚恢复的条件下,实体企业可谓是举步维艰。特别是中小微企业融资,“融资贵、融资难”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实体经济项目利润比刀片还薄,甚至没有利润。

当前全球经济增长受到疫情严重冲击,经济金融发展面临较大挑战,我国疫情防控面临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形势,又处于复工复产的关键阶段。在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要提高实体经济的地位,强化实体经济的功能。要知道,只有实体经济恢复正常,才算真正的复工复产;只有实体经济呈现发展活力,中国经济才算真正有活力。

要正确处理好“虚”和“实”的关系。总结了国内外多年来发展的经验教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实体经济是强国之本、富民之基,实体经济创造社会价值。如果离开了实体经济,一切都是空谈。同时,虚拟经济是现代经济特别是市场经济的重要形态、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体经济发展的“助推器”。要“虚”和“实”相互关联,不可或缺,避免陷入“虚拟化陷阱”。2008年引发全球性金融危机的美国次贷危机,爆发的直接原因是房地产泡沫的破灭,背后是虚拟经济玩过火,而实体经济空心化。近年来我国也出现了较大范围的“造城运动”,房地产开发过度等问题,其本质是虚拟经济过热。受全球经济增速减缓、生产成本上升、虚拟经济泡沫等多重因素叠加影响,近些年我国实体经济经营环境趋紧、下行压力加大,增长速度明显放缓,低端过剩、高端不足的结构性矛盾突出。当前应对疫情、恢复经济的关键在于实体经济的振兴,在于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正确认识发展实体经济的极端重要性,坚持向实体经济发力、聚力,靠实体经济稳增长、上水平、攒后劲。

要正确处理好“软”和“硬”的关系。金融要回归服从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本源,把为实体经济服务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当前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重点,是针对疫情中暴露出的问题,补上实体经济的短板,扎实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秩序恢复常态。要加大宏观政策实施力度,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适度,把支持实体经济恢复发展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要发挥好资本市场的枢纽作用,不断强化基础性制度建设,坚决打击各种造假和欺诈行为,放松和取消不适应发展需要的管制,提升市场活跃度。要优化信贷结构,既要保障铁路、公路、高铁、高速公路和水利工程等国家重点建设项目资金投放,也要着眼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资金需求,还要加大对“三农”、小微企业等薄弱环节的金融支持,当前特别是引导信贷资源更多支持受疫情冲击较大的中小微企业和民营企业。

要正确处理好“低”与“高”的关系。发展以制造业为核心的实体经济,不是一点不要低端制造业,要低端、高端制造相辅相成,走先进还要适用的道路。特别是在疫情的恢复期,对一些涉及就业弹性系数大、医疗用品领域的企业,要给予一定的扶持力度。要进一步降低实体企业的负担,全力打好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人工、税负、社会保险、财务、生产要素、物流等成本“组合拳”,全面减轻企业负担;切实解决实体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要采取多种有效方式加大中小银行资本补充力度,增强抵御风险和信贷投放能力。从长远来说,促进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促进生产要素重组,促进结构转型和升级,要按照供给侧改革大思路,多措并举服务实体经济,实现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发展更加适应市场需求的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等,促进“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

要正确处理好“减”和“加”的关系。要化危为机,把应对疫情的过程作为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战略机遇。结构调整必须“喜新厌旧”,做好“加减乘除”四则运算,就是既要做靠投资拉动扩大总量的“加法”,又要做好淘汰落后产能的“减法”,也要做创新驱动的“乘法”、简政放权提高市场效率的“除法”。一定要在保障社会稳定的条件下,痛下决心,做好“减法”的文章,改造升级“老字号”、深度开发“原字号”、培育壮大“新字号”。对于传统产业,也要“老中生新”,就是以老带新,以老生新,以老变新,以增量带动存量,对传统产业的“挖潜开荒”,改造升级,推动其向高端化、低碳化、智能化方向改造,促进实体经济向健康方向不断发展,逐渐形成具有持续竞争力和支撑力的工业体系,推动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制造业并驾齐驱、现代服务业和传统服务业相互促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军民融合发展的结构新格局。

(梁启东:辽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

责编:陈策 PX176

为您推荐

聆听2024|听,创新的突破

新华社2024-12-23 09:59:08

各项工作能早则早抓紧抓实

人民网2024-12-23 09:47:47

深观察丨“关税始终是非常危险的‘武器’”

总台环球资讯广播2024-12-23 09:07:28

全面看待新就业形态就业质量

中国经济网2024-12-23 09:02:26

金观平: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

中国经济网2024-12-23 09:01:30

微视频丨这就是中国气质

人民日报2024-12-23 08:52:48

“世界超市”里持续17年的英语早读

中国新闻网2024-12-23 08:43:37

“南国冰雪”持续升温

中国经济网2024-12-22 21:24:24

已显示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