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遭围殴反抗致人受伤获刑 媒体:是否正当防卫需司法阐明规则
资讯
资讯 > 社会 > 正文

大学生遭围殴反抗致人受伤获刑 媒体:是否正当防卫需司法阐明规则

据红星新闻报道,“丽江22岁大学生遭10余人围殴,反抗致2人重伤”,关于本案的二审正在进行中,丽江中院昨晚回应称,本案将得到依法公正的审理。

正在司法流程中的刑事案件,以一条“十多人打我还不能反抗了”的关键词上了热搜,引发公众的讨论。公共讨论与司法审理都是正在进行时,时间上二者难免交叉,外界对于本案的了解,仅限于媒体报道的细节,可能与司法流程中诸多证据综合所展现的案件情况有差异。本案的二审既已启动,诉讼多方对一审判决有异议,并循着既定的法律途径寻求司法救济,对个案的具体判断尚待司法的最终裁量。

至于热搜层面的这起“丽江反案”,从关键词倾向看,公众讨论和焦虑的是,在一对多的纠纷中,正当防卫的权利是否可以行使,并该如何行使?这是延续从“昆山反杀案”开始,一直到舆论陆续爆出的各类“反杀案”,公众对正当防卫尺度的持续性焦虑。

酒后争端,多对一的围殴,尽管媒体报道已经足够详尽地展现了个案的诸多细节、说法,但对公众而言,应当承认“丽江反伤案”的复杂性,不是“多打一能否反抗”一个热搜关键词就可以完整概括的。

本案中,十余人先后走出餐厅,对一人进行殴打的过程仅有不到一分钟,呈堂证据中有监控视频,应当对事发现场有基本还原,公众目前尚无法看到关于本案的视频证据,但在同一份报道中,一位被反伤者的说法提到,其肩颈被捅与“我们打了起来”、多对一进行拳打脚踢之间的先后顺序,似乎与辩方正当防卫的主张明显相斥。是肩颈被捅在先,还是拳打脚踢的围殴在先,这一关键细节,很可能事关本案的定性。

证据的证明力在公议层面可能只关系到参与讨论者的倾向,但在法律层面,就攸关最终的司法判断。司法裁量只能通过呈堂证据的比对来进行是非判断,而证明被告有罪的义务应当由控方承担。

50秒的一场围殴(或者说混战),需要有严密、完整的证据链来为法庭还原,如果仅从目前媒体呈现的“反伤案”状态,尽可能客观的判断可能应倾向于“事实不清,证据不足”。如果司法层面在经过更严肃的庭审、质证和辩论程序后,也对案件有“事实不清,证据不足”的判断,按照刑诉法就可能导致要么发回重审,要么二审在查明事实后改判。

“丽江反伤案”的围殴在先还是捅刺在先,可能是需要具体司法在证据比对和控辩角力中做专业辨明的,当事人讲述需要与他人供述、与现场监控做比对。遭遇不法侵害时不能苛求防卫人对现场局势做理智判断,但查明不法侵害与捅刺行为的先后,对司法而言同样并非苛求,因为事关对当时情况的法律认定。

对于是否正当防卫,国家司法通过个案和一系列专门解释表明的态度可以说已经逐渐明确,甚至最高检在2018年12月发布的一组正当防卫指导性案例中就有“陈某正当防卫案”与本案高度近似,同样是多对一的冲突,案例中的防卫者还自带刀具,但这并不影响其最终被认定为正当防卫。

应当承认,司法对正当防卫的认定,来源于复杂的个案细节,特别是现有证据对案情的还原度,有可能案发现场的某一个细节、冲突一方的某个反应都会直接影响司法的最终判断。公众对正在进行中的司法裁量要有足够的耐心和信心,个案是否属于正当防卫,需要结合案件的具体情况,特别是提交法庭的诸多证据事实做出判断。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