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铁运营里程的十分之一,都是由他参与测量的

2019-09-16 22:50:07央视网

编前语:“中国梦·大国工匠篇”大型主题宣传活动由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和中华全国总工会联合开展,中央新闻网站、地方重点新闻网站及主要商业网站共同参与。活动旨在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通过采访报道基层工匠典型,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在全网全社会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

央视网消息:九月的秦岭山脉北麓透着些许凉意,沟壑错纵处,白芝勇带着几个徒弟进行测量外业观测练习。

打开测量脚架支好,从箱子里把仪器拿出来,架到脚架上,再对仪器进行对中和整平,这个过程一般情况下白芝勇的徒弟需要花费3分钟的时间,而白芝勇不超过40秒。

白芝勇(左一)带着徒弟进行测量外业观测练习 央视网记者 弟辰晨/摄

再快1秒钟!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这是白芝勇信奉的武功秘籍。

白芝勇,中铁一局五公司精密测量队高级技师。他的一战成名,恰是因为“快”。

时光倒流至2005年,白芝勇毛遂自荐第一次参加测量工技能大赛。

白芝勇告诉央视网记者,这类技术比赛是选拔优秀技术人才的平台,机会难得。“第一次参加比赛就赛不好,那以后岂不是一点参赛的机会都没有了?”白芝勇琢磨怎么用手头的计算器能够快速完成计算,上场后他很快在计算器中编写出了一个小程序,专门用来应对这项比赛中的数字计算。

最终,白芝勇用了18分钟完成了外业观测,用13分钟完成了程序编制,接着输入数据3分钟后出了结果,又用了8分钟完成了实地放样。

仅仅用时42分钟,他就完成了外业观测和内业计算两项复杂任务。这么快的速度,以至于裁判和其他参赛选手都觉得白芝勇是不是作了弊。但经过他的重新演示和一番论证后,令裁判、老师及选手们由衷折服,都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创新思路。

白芝勇(左二)现场指导青年技术人员 央视网记者 弟辰晨/摄

这场由陕西省和中铁一局举办的“陕西省职工工程测量技能竞赛”,距现在已经过去14年了,在之后同样的比赛中,仍然没人能破白芝勇的纪录。那一年,他27岁,还是一名初出茅庐的测量“新兵”。

刚入行时,不论寒暑,只要不出差,白芝勇都会练习最基本的4个动作,支好脚架、从仪器箱中拿出仪器,在脚架上架好,再调准,把这4个动作在40秒之内做完,白芝勇练了大半年。看似简单重复的动作,每天一练就是三四个小时。

“每减少一秒,都要靠苦功夫、真功夫。”从一分半到一分钟,白芝勇只需要几天;从60秒练到50秒,他花了一个半月;从50秒练到40秒,他用了半年……

“我是靠技术比赛出来的。”讲述起自己的故事,白芝勇眼里是光、笑容坦荡。

哪怕是1毫米!

眼前这个个头不高、言语不多,皮肤白皙,气质文雅,赞誉不少却仍然低调的四川巴中小伙儿,竟然带着他的精密测量小分队,走过黑土地,去过大漠戈壁,踏过原始森林,到过锦绣苏杭。祖国的大江南北,都有经过他精细测量而建成的道路桥梁和高楼大厦。

精密工程测量,是指以毫米级或更高精度进行的工程测量。工作中,白芝勇要用一组组数据,引导施工人员按照设计要求,将道路准确向前延伸。有人说,他们就是筑路工程中的“千里眼”。

白芝勇(右二)在秦岭天台山特长隧道附近和技术人员交流 央视网记者 弟辰晨/摄

南京市纬三路过江通道隧道,从长江江底开挖的上下两层单向三车道过江隧道。如今坐车通过这里,只需要短短三四分钟的时间,但是当年修建这条隧道时,却让白芝勇揪心了900多天。

在长江下打通一条超大直径的隧道,盾构机是最重要的设备。它就像一条巨龙在长江江底掘进,穿越软土、硬岩、砂卵石等地层,而江面上通行的船只却一无所知。白芝勇的工作,就是要引导这个比五层楼还要高的盾构机,在江底的黑暗中随地势起伏曲线前行。由于是水下施工,而且盾构机的前进路线有多次曲线变化,每天的潮汐、水压、流速等因素都会影响盾构机掘进的精度。为了尽量减小误差,白芝勇在测量方案中做了三重保险。

2015年7月2日,盾构机在地下已经穿行了900多天。按计划,这个庞然大物即将在这一天下午3点破土而出,精准贯通到预先在出口位置设定的钢环中。然而,既定时间已过,盾构机出口位置的水面却依然平静如初。

平时沉稳冷静的他,却像没头苍蝇一样到处乱转。

经过多方沟通,白芝勇才得知,原来是盾构机出了一点儿故障。又过了大约一个小时,盾构机缓缓驶出长江南岸接收井,圆满实现了隧道贯通。“这真是个奇迹!”就在现场欢呼雀跃时,没有人注意到,白芝勇已带人在钢环前摆开测量仪器,分析检验误差。

“为了减少1毫米的误差,我要花更多心思和时间,可没准儿后边施工的人随便一动就偏出去1公分甚至几公分了。但我不管后面怎样,在我这个环节,我就是要用心,尽最大力量,不能出差错。”白芝勇向央视网记者表示,12毫米的误差,比预定的50毫米,少了38毫米。

一瞬间,百感交集。如今回忆起来,白芝勇仍眼眶湿润,“900多天的坚守,引导盾构机正确的前行,这就是自己最幸福的事。”

“偶尔一天在野外,我们把它叫做踏青;偶尔几天在野外,我们把它叫旅游。但是一年365天有300多天在野外,我们把它叫做搞测量。”白芝勇打趣道,“苦到头了就是甜,我这个人记甜不记苦。”最让他骄傲的是,他参与完成工程测量任务约3500多公里,其中高铁测量任务完成2500余公里,占了我国高铁运营里程近十分之一。

“爸爸的工作就是控制高铁轨道的平顺性。”白芝勇的儿子第一次坐高铁时,看到立在高速行驶的列车窗台上纹丝不动的硬币,脱口而出:“爸爸,你真了不起!”……

车厢里,是一家人难得的共处时光,车窗外,风景流动,往事飞驰。(文/弟辰晨 视频/实习记者 杨帆)

为您推荐

【海报】云南产业崛起:迈向繁荣之路

中国日报网2024-03-28 19:22:26

欧洲正陷入“战争经济困境”风险

中国日报2024-03-28 18:36:49

已显示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