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嘲笑最后一名参赛者是亵渎永不放弃的马拉松精神
资讯
资讯 > 社会 > 正文

媒体:嘲笑最后一名参赛者是亵渎永不放弃的马拉松精神

8月18日,包头首届国际马拉松赛事上,在6小时的关门时间还未到来时,有赛事志愿者乘车轮番“劝退”跑在最后一名的参赛者,还拍短视频发在社交媒体上公开“嘲笑”。

志愿者在视频中调侃称,“包头首届马拉松赛最后一名,就要坚持走着回去,全市人民都在等着他解封道路。”

8月23日,包头马拉松组委会发布通告称,志愿者已经就此事向最后一名参赛者致歉,组委会将加强对赛事志愿者的培训,杜绝类似事件再度发生。但该事件依然引发热议。

在公元前490年的古希腊时代,一名雅典士兵为了传递希腊击败波斯的讯息,由马拉松平原跑回雅典传回捷报后倒下。此后,人们举办马拉松赛事纪念这个士兵的壮举,参赛者通过长跑不断挑战自己、锻炼自己的耐力,并形成了挑战自我、超越极限、永不放弃的马拉松精神。

近几年,举办国际马拉松赛事似乎成了国内各大城市的流行趋势,成了各大城市形象宣传的标配。马拉松比赛所带来的名气和经济效益,也使得不少还不完全具备举办赛事能力的城市强行上马,让市民暂时“忍受”马拉松带来的不便。

在此次马拉松比赛中,志愿者用“全市人民都在等着他解封道路”形容最后一名选手,恰恰暴露了部分马拉松赛事举办的草率。

按照规定,国际马拉松比赛最后的关门时间一般都是六小时,这就需要举办城市调集大量的社会资源,如医疗卫生、交通等为比赛做服务。如果马拉松举办城市没有一定的包容、承受和疏解能力,承办马拉松赛事必然是增加当地居民的出行负担,就会形成如此催促参赛者完赛的局面发生。

而嘲笑最后一名参赛者的事情发生,也证明马拉松运动在迅速推广的同时,马拉松精神并未随着比赛的开展而深入人心。

包头马拉松比赛从上午7:30分开跑,11点就开始开门,催促最后一名参赛者退赛,完全违背了马拉松比赛6小时关门的基本契约,更是亵渎了马拉松永不放弃的体育精神。

在马拉松比赛长达42.195公里的漫长跑道上,跑第一名固然可喜,但跑最后一名也并不可耻,只要坚持跑完就一样是英雄。

在1968年墨西哥城举行的第19届奥运会马拉松比赛上,坦桑尼亚30岁长跑运动员阿赫瓦里虽然跑了最后一名,却成为奥运历史上最伟大的英雄之一。

阿赫瓦里在19公里处被挤倒又遭踏伤,他拖着被踩穿孔的膝盖和脱臼的肩膀坚持跑完了全程。等他跑到体育场内,颁奖早已结束,人们却重新回到看台为这位“无冕之王”加油喝彩。他在赛场上留下了这样的经典语言:“我的祖国把我从7000英里外送到这里,不是让我开始比赛,而是要我完成比赛”。

对于马拉松这项极限运动来说,通过终点就已经是许多人的理想目标,人们之所以对马拉松抱有好感,也是由于这项运动所蕴含的坚持精神。

退一步说,就算有的参赛者超出了比赛时间,志愿者也可以用合理的方式与最后一名进行沟通,或者在保证其身体状况正常的情况下,寻找其它有效的方式劝阻。而不是发短视频进行公开嘲笑,毕竟没有一个梦想可以被嘲笑。

也因此,在国内外许多跑步赛事中,也会对个人能力不足或当天状态确实不佳的参赛者有所“照顾”——如果参赛者无法在关门时间内完赛,虽然没有官方成绩,但也能在通过终点后拿到完赛奖牌。

上游新闻 王敏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