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举目海河观光带,纵览津门改革史
资讯
资讯 > 大陆 > 正文

天津:举目海河观光带,纵览津门改革史

原标题:天津:举目海河观光带,纵览津门改革史

编者按

岁月不惑,春秋正隆。改革开放40年来,党带领全国人民爬坡过坎、攻坚克难,以锐意创新的勇气、敢为人先的锐气、蓬勃向上的朝气,谱写了一曲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丽凯歌,描绘出一幅波澜壮阔的改革画卷。风雨四十年,改革在路上。在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人民网策划推出“40年·改革印记”系列报道,用记者的视频、图片、文字,通过人民网、手机人民网、人民网法人微博、微信、人民视频APP等多个端口,为您讲述全国各地、各行业的“改革印记”,在时光的记忆中传递改革开放的磅礴力量,感受日新月异的时代巨变。

壶中日月长多少,闲步天津看往来。趁着冬日午后的阳光,沿着海河走走看看:潋滟水波之上横卧着造型各异的精美桥梁,两岸现代化的高楼大厦与欧陆风情建筑交相辉映,退台式亲水护岸与远近分层式景观融为一体……移步换景,令人流连忘返。

天津:举目海河观光带,纵览津门改革史

海河沿岸移步换景,令人流连忘返。孙晓川/摄

“这么美的亲水平台、景观堤岸,过去真是想都不敢想。”说完,李大爷哼起了小曲儿。“我和老伴儿每周都要抽几天时间到海河边,欣赏海河景致。”胡大爷是一名摄影爱好者,喜欢拍照片,尤爱拍海河,如今美好的晚年生活更是记录了不少海河醉人的美景。

从“九曲十八弯”到“一桥一景”,从蓝藻盛行到“一池春水”,从沿岸低矮的平房到现代化的高楼,海河是天津的母亲河,更像是一面镜子,折射出时代的变迁和这个城市前行的脚步。

海河“玉链”串起津城美景

“九河下梢天津卫,三道浮桥两道关。”在改革开放前,海河上的桥少,两岸交通是个大问题。

天津:举目海河观光带,纵览津门改革史

改革开放初期的海河摆渡情景,照片中还能够看到河边遍布的工厂。王海冰/摄

“海河摆渡曾经是人们过河的主要交通工具。坐摆渡,推着自行车上去得收两个人的钱,从河这头到对岸得十五六分钟。”胡大爷回忆道,“摆渡虽让人怀念,但还真是不方便。”

1985年,天津市委、市政府为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提出了城市总体建设规划,要求尽快形成由内、中、外3条环线和14条射线组成的干道系统。“三环十四射”的格局给天津道路桥梁的发展提供了良好契机。

“当时立交桥在天津还是个新鲜物,在全国也不多,而且都是比较普通的造型。中国的道路有中国的特色,不能完全参照国外的经验。”中山门立交桥设计者胡习华说,中山门的地理位置特殊,是沟通南北的交通大动脉,附近居民也多,住房紧张,拆民居房是不现实的,同时还必须做到交通功能全、占地少,节约投资。

一般的桥梁投资都要上亿元,可当时资金紧张,中山门蝶形立交桥的投资预算只有2300万元。可就在这样困难的条件下,天津还是成功地建成了中国第一座蝶式立交桥——中山门立交桥,填补了国内桥梁建设史上的一项空白。

“海河作为世界上少有的宽度适中、景色优美的城市水系,它上面的桥梁既要满足通行功能,也应该成为独特景观。”原海河改造指挥部宣传部部长王海冰介绍道,2003年起,天津开始实施海河两岸综合开发工程,提出了“一桥一景”的设计理念,先后改造、建设了16座桥梁。

天津:举目海河观光带,纵览津门改革史

乘船游海河已成为“津城一日游”的首选。天津市委网信办供图

桥轮合一永乐桥、形态各异狮子林桥、欧风汉韵北安桥、鱼龙跳跃进步桥、日月同辉大沽桥、巨轮扬帆赤峰桥、扬帆破浪金汇桥、金银聚宝金阜桥、花落银河直沽桥、彩虹飞泻国泰桥、沽水船影富民桥……每座桥都具有独特的艺术观赏价值,形成天津市新的旅游名片。海河上也因为桥梁种类繁多,被誉为“万国桥梁博览会”。

“路通了,桥美了,出行条件更便捷了,外地人到天津游玩,我首个推荐的就是游海河。”开了近30年出租车的王师傅自豪地说,“开出租车拉游客走在海河沿岸,心里真是舒坦。”

生态治理激活“一池春水”

环境就是民生,海河两岸综合开发,生态治理是其中重要一环。

“当时海河沿线集中了很多老工业企业和民居,工业污水排放到海河,水污染严重;居民伸手就能把垃圾从窗户扔到海河里,屋子地下挖个洞,就能把家里的生活污水直接排到海河。”天津市水务局海河处水管科科长胡华芬回忆起改造前的海河,感慨颇多。

改造并非易事,“当年海河两岸改造工程难点之一是拆迁。海河周边的很多老工厂最难搬迁,相关部门为搬走这些企业,做了很多工作。”王海冰回忆,海河沿线基本上是全覆盖地进行了土地整理,转移老工业企业200余家。

天津:举目海河观光带,纵览津门改革史

地下管网改造让海河受益。王海冰/摄

“此外,海河地下管网的改造也是难点之一。要进行海河的地下管网改造,彻底实现雨污分流。”王海冰说:“我们铺设了水、电、气、热各类地下管线632公里,地下管网是深埋在地下的看不见的工程,是吃力不讨好的良心活儿,我们天津做了,直到现在天津人民依然受益,这是我们的骄傲。”

“我生在海河边,长在海河边,从来没有离开过,搬家都是围着河边走。”今年62岁的张桂兰在海河边长大,用她的话说,从一到夏季就散发异味的臭河变成人们盛夏纳凉游玩的景观河,她是看着海河一天天变好、变美的。

水清、岸绿、景美,靠的是管理模式的改革创新。“河长制”功不可没。

2013年1月,天津开始实行河长制管理模式。2017年,天津各区各部门把河长制摆在落实绿色发展理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突出位置,全力推进所有河湖水域全面“挂长”。

“以前是九龙治水,河道周边涉水问题频发复发。现在的河长都由地方行政领导担任,可以协调多部门。层层严格考核,很有成效。”胡华芬说,“责任划分清楚了,还要接受公众和媒体的监督,多头治水的僵局迅速打破。”

天津:举目海河观光带,纵览津门改革史

如今的海河,水清、岸绿、景美。天津市委网信办供图

“海河的水质真是一年比一年好。以前捞水藻,都得工作人员穿着专门的衣服到水里手工清理。”从事海河河道管理工作10多年的李国祥说,“今年,我们配备了4条自动垃圾打捞船,一个人操作,身上也不会弄脏。”

“近几年,公众保护水环境的意识也大幅提升,不再随意往水里扔东西了。”胡华芬说。2017年,天津市20个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35%,同比提高20个百分点;劣Ⅴ类水体比例40%,同比下降15个百分点。河道、湖泊,水环境质量持续好转,生态治理激活了“一池春水”。

棚户改造拆出空间拆出获得感

“三岔口停船口,南北运河海河口。”三岔河口交汇出天津最早的居民点。

寇金芝的家就在三岔河口的红桥区同义庄北竹林大街28号。39年前,有人给寇金芝说了门亲事,从河北景县嫁到天津卫。本想着从乡下进了城,没成想头一回上门就傻了眼:说是大街,其实是个胡同;进了家,碎砖墙,毛毡顶,旁边就是公厕,天儿热,在屋里都不敢大口喘气。

天津:举目海河观光带,纵览津门改革史

红桥区棚户区改造前的老房子。胡昱喆/摄

这样的胡同,同义庄到处都是。最早住这儿的,都是渔民、船工,码头上扛包的、拉车的。一代代下来,能走的都走了,留下的,各有各的难。2017年起,天津市实施市区棚户区改造三年清零行动计划。

“大姐,好消息,咱能搬家了。政策也好,咱同义庄搞货币补偿,直接就拿钱。”同义庄项目现场指挥赵国庆敲响了寇金芝家的门。

“直接给钱好。挑个合适的房,还能还上债。”寇金芝没有丝毫犹豫,“可咱家太困难,她爸起不来炕,搬家也没钱。”

“放心!我们会用足政策,能对接的都帮您对接上。”赵国庆说。

很快,指挥部派人上门给办了手续。去年11月,寇金芝一家告别了同义庄。房屋补偿加残疾补助,周转期内,每月还有两千块钱租金,加在一起后相当可观。钱有了,一家人开始在附近挑上了房。

“好点儿的楼房,两居没问题!”憋屈近40年,寇金芝终于过上了真正城里人的日子。

天津:举目海河观光带,纵览津门改革史

和苑西区安置房小区一角。天津市红桥区供图

棚户区改造,盯住了天津全面建成高质量小康社会的目标,抓住了城市建设、社会治理的难点,也抓出了迎向高质量发展的亮点。以红桥区为例,三年清零,将释放出建设用地近200公顷,未来发展有了充裕空间和强劲支撑。

“新时代,绝不允许高楼大厦背后有棚户区!”

“什么叫清零?零就是没有,落下一户也不叫零。”

“区块解决不了,全区平衡;各区平衡不了,全市平衡。用海河水洗不了海河泥,就把大清河、潮白河、运河全算上。”

天津市委书记李鸿忠多次强调,字字千钧。到2019年底,天津市将全面完成市区147万平方米棚改任务。三年清零,一户不落。

今天的海河两岸,风光旖旎,引人入胜。伴着深化改革的春风,新时代“海河人家”的故事,将在津沽大地演绎新的篇章。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