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大市场到底有多大?”
这是义乌人常常被问及的一个问题
自从1991年戴上中国第一“市场”的桂冠后
义乌人每年都觉得沉甸甸
确实
论先天条件,义乌实在算不得好
假设穿越到1978年
你在中国地图上看,说要找一个地方
它能够成为全世界最大的小商品集散中心
你肯定不会想到义乌
那个地方交通不好
也没什么产业基础
它就是金华中部一个特别小的县城
那么
义乌怎么就成了全球最大的小商品中心?
义乌的变化是从“鸡毛换糖”开始的
早期,义乌的穷是全国有名的
县委大院破旧不堪
只有一个厕所,居然还是露天的
成群的苍蝇经常毫不客气地
飞进市委书记的办公室做客
义乌城土地很少,资源很少
人均只有四五分地
而在东北,人均基本以亩、顷计数
后来人们在生活中观察发现
鸡毛能使粮食的亩产量提升
可是到哪去找那么多的鸡毛呢?
义乌本地出产甘蔗
由此榨汁熬制的红糖
色泽嫩黄略带青色
是远近闻名的红糖“上品”
义乌人常常要用它出去换取鸡毛
换来全家人未来一年丰收的希望
这就是“鸡毛换糖”的由来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
农民被严格限制在土地上
原则上是被绝对禁止从事商品流通和贸易的
但是在义乌,即使集体生产队的土地
也需要鸡毛来提高粮食产量
这就给货郎保留了一个特许生存的空间
“鸡毛换糖”积累到一定程度后
义乌农民的箩筐里就出现了
针线、发夹、雪花膏等小商品
1978年,《光明日报》刊登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文章
文章引发全国上下一场声势浩大的争论
鸡毛换糖的农民似乎根本不知道
整个国家发生着怎样石破天惊的大事
不过,不知是否是历史的巧合
县政府门口最热闹的县前街上
悄然出现了几家摊位
虽叫摊位
实际上,那时候只是几个
最多十几个货担郎
大家卖的东西也很“跟潮流”
那个时候,国家刚开始搞计划生育
有些人的货担里就已经有避孕套卖了
这样的摊位,正常天还好
到了下雨、下雪天,怎么办?
义乌县委的想法是搭棚子
这个棚搭完以后
就是中国的第一个小商品交易市场
场地的问题是解决了
但义乌人在各地拿货的时候
依旧困难重重
80年代初
几乎所有的生产物资都掌控在国营企业手中
这些个个体户处处碰壁
一次又一次地吃闭门羹
有时候磨到大半夜,打不到回去的车
不得不拖着好不容易拿来的货物
在刺骨的寒风中站一晚
一开始许多大厂都看不上义乌人
常常让义乌人处理库存
所谓库存大多是一些生产的残次品
但义乌商人为了后期的生意
常常用大亏本的方式迅速处理完毕
这种出货效率赢得了许多大厂的重视
任何奇迹都是由活泼泼的“人”去铸就
就在所有义乌人的努力下
人们很快发现一些新颖小商品
只要在国内的大城市一出现
没过多久
人们就能在义乌的市场上找到类似的
价格还比别的地方要低
就这样
义乌开始出现全国各地采购员扎堆的现象
当然义乌的成长之路并不总是阳光明媚
一种宿命式的烦恼从来没有被摆脱过
每当宏观经济发生波动
人们很容易用异样的眼光来重新审视
这个急先锋
是不是走得太快了点
1986年的一个深夜
几个人拿着手电筒
走进了义乌小商品市场
他们在进行一次特殊的视察调研
为首的是时任国务院秘书长的陈俊生
义乌小商品市场办起来以后
非议已经满天飞
中央的人明着没法去,只能晚上来
陈俊生看到
夜宿市场的商贩还蜷缩在摊位上
他说这些人在做发财的梦
现在他们梦想成真了
在此之前
义乌对扩建小商品市场的计划举棋不定
而陈俊生的视察直接催生了
新一代小商品市场的诞生
1986年,第三代小商品市场开张营业
这是当时中国最先进的专业市场
形势依然出乎人们想象
仅隔半年时间
经营场地再度爆满
20世纪80年代末
在小商品市场蓬勃发展的时候
义乌的国营企业却在向另一个方向倾斜
一家国营袜厂的产品
由于颜色过于艳丽
跟不上潮流,卖不出去
情急之下
市府的领导们想到了小商品市场
于是号召摊贩们帮忙出主意、想办法
后来熟悉情况的小生意人说
这个东西要销售到少数民族地区
我们这边不太合适
他们那边越鲜艳越好
结果50万双存货冬季一过全部销光
这一事件再次映证了义乌商人的能量
他们的触角已经蔓延到了全国的各个角落
虽说摊位成倍增加
但当时的义乌商户们依旧没有稳定的货源
大家的思维是好卖什么卖什么
今天卖纽扣
说不定明天改卖衣服
到了1992年,广东、黑龙江各地
也开始掀起办市场的热潮
这给义乌小商品市场带来很大的竞争压力
面对竞争,义乌从上到下都在思考
我们该怎么办
难道是永远给外地厂家当销售员
赚取利差吗?
生产厂家掌握着市场的主导
如果上游不供货
义乌商人就没米下锅
一个突破性的想法渐渐产生
义乌应该从“买全国、卖全国”
变成“小商品,义乌造”
于是很多小商贩开始跳出来办厂
许多闻名中国的大企业家之路自此蹒跚起步
和其他地方的人不同
义乌人大多瞅向不起眼的小商品、小零件
他们做生意就是两字秘诀:实用
他们起始资金很低
自然做不起“烧钱”的买卖
但在小部件上足够“专业化”、“精细化”
据说
义乌制造一件小饰品要经过20多道程序
市场上很少有义乌企业如此精细的流程
所以
一个小小的拉链赚钱
一个小小的相框赚钱
一个小小的纽扣也赚钱
日子久了,资金积累就快了
一个故事很生动
十几年前,义乌九联村一个村民听说
南方一带的城市姑娘
爱随身带一把花布折叠伞
雨天晴天都能用得上
便回村一商议,办起了一个制伞厂
价格比城里的低了一半
很快,一个厂变成了5-10个厂
有人计算过,中国现在每年的折叠伞
市场销量在1000万把左右
而从义乌九联村出品的则达90%以上
现如今
义乌的生意已经遍布世界各地
你会发现
过去的四十年中国改革开放发展过程中
一个人能不能富起来
跟你出生在什么家庭,没有关系
跟你智商高不高,没有关系
跟你所在区域资源丰富不丰富,没有关系
只跟它有关系——欲望
你愿不愿意富起来
敢不敢为了致富而冒险
改革开放从不辜负人,它只是磨炼我们
磨炼每一个试图改变自己命运的平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