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灾区蹲点
资讯
资讯 > 正文

蹲点时间 / 8月2日—8月6日

蹲点组 / 房山区第5组

行程 / 300公里

克服伤痛,社会需要“正能量”

一天一夜的大雨曾经让这座城市的欢乐瞬间倾颓。当我第一次以党报记者的身份踏上伤痛之地时,我看到、听到的,不是曾经以为的伤痛,而是充满希望的眼神以及重新响起的笑声。

十渡,淤泥逐渐清理干净;炉灶重新支起来;孩子们恢复了嬉笑和打闹;大人们也重新为新买的种子不够饱满而操心……

清晨,一位60多岁的普通村妇,坐在阳光下,晾晒水灾中被浸透的床单被褥,她的脸上,充满期待,不见抱怨。

这样的场景,比泪水更让我动容。他们的家园被毁,经济受到沉重打击,但生命的活力仍然不可阻挡地迸发。

不能忘记过去,也不能在过去中沉沦。人们逐渐鲜亮起来的穿着和神色,人们谈论话题的转移,那是一种温暖的希望,而不是冰冷的遗忘。在这里,一切伤口都会慢慢愈合,人们关心的是更长久的未来。

5天的行走和观察告诉我,作为一个媒体人,让这个社会充满克服一切伤痛的“正能量”,是我们应该做的,也是必须做的。

执笔:米艾尼

蹲点时间 / 8月2日—8月6日

蹲点组 / 门头沟区第3组

行程 / 500公里

那是一场扎实的“硬仗”

伦敦奥运会已轰轰烈烈地落幕,日报的蹲点传真报道也结束了。一个远在伦敦,一个近在京郊,两件大事似乎毫无联系,但在我看来,前方蹲点的记者与赛场鏖战的运动健儿们经历了极其相似的状态——在团结紧张的氛围下,调动自己的全部心神体力,打一场扎扎实实的硬仗。

灾后报道最初集中于救灾进展以及感人故事,此后逐渐向善后安置倾斜,我们的报道要从小处着手,从受灾群众最为关心的住房、吃饭、搬家、娱乐等横切面出发,并且跟政府相关部门保持沟通,从他们的工作中发现亮点。

有了这一认识,我们的采访就从容很多,5天时间里,我们基本是12小时工作制,白天边采访边琢磨选题,晚上写稿并商量第二天的行程,灾民修房子、守帐篷、搬新家等一篇又一篇预设的选题就这样落实了,有时候实在找不到选题就在灾区转悠,聊天观察,也能有意外的收获。

5天之后,10篇稿件顺利完成。对于我,更大的收获在于,我发现一线真的是发现新闻的富矿,深入基层、深入灾区总能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执笔:任敏

蹲点时间 / 8月7日—8月11日

蹲点组 / 房山区第6组

行程 / 500公里

灾难锻造出人间真情

抽身繁忙的日常采访,远离繁华的都市生活,深入灾后的田间地头,和村民畅谈重建设想。村民们把我当成希望,我则从他们身上体味到感人真情。

邱红亮,一名普通小学教师,因为担心暴雨吓坏学生,每天徒步十几公里,一一家访,涔涔的汗水是涌动的关怀;

王树银,田地被毁、房屋被淹,每天清晨她仍拉上老姐妹儿,跳起健身操,把乐观传递给乡亲们,给村里带来久违的欢笑;

七渡村村支书魏永坡,面对村子遭受的800多万元损失,不急不躁,提出种植彩叶林计划,带领村民用一周时间栽出200亩黄栌、五角枫,为村子增加了一道亮丽的风景,更加吸引游客,他的智慧令人敬佩。

人间的真情,如一杯水,平常时也许淡然无味;但干渴难耐时,一饮而尽,又是多么爽快,好似只应天上有的仙酿。

灾难锻造出的人间真情,是我此次蹲点的最大收获。这份感动,势必将深深影响我对新闻的判断和写作,也改变了我对人生的态度。

执笔:高健

蹲点时间 / 8月7日—8月11日

蹲点组 / 门头沟区第4组

行程 / 450公里

鲜活文字源自内心感动

到达灾区第一天,我们就坐车两个多小时,赶往妙峰山景区。那时,沿途部分道路还在紧急抢修中。景区准备次日恢复营业,我们分别从景点修缮和游客预约两方面着手,将一个历经重灾、沉寂十多天的景区的精心筹备、信心满怀及时告知读者。此后,我们又前往潭柘寺景区,与民警一起为景区设施的安全性“做体检”。

在受灾较重的北涧沟村采写的《“人活着最要紧,有困难尽量克服呗”》一文,感触颇深。在与兰春近4个多小时的聊天里,我们几乎无话不谈。他讲述灾前一家人的幸福生活,也憧憬在新居里吃上香甜可口的饭菜。他对家庭责任的担当,热爱生活、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对我们都是一次心灵的洗礼。

感触过后是情感的共鸣。当提笔时,已是心潮澎湃,太多话想说。以前任务性稿子写多了,少了自己主动找题,进而与采访者心贴心面谈,写起稿子总感觉干涩。前后差异正是由于一次接触面更为宽广的体验,进而引发的内心共鸣又让文字附着上情感。这也正是此番深入一线蹲点后收获的最大财富。 执笔:陈涛

蹲点时间 / 8月12日—8月16日

蹲点组 / 房山区第7组

行程 / 550公里

灾难摧不毁的积极乐观

房山区十渡镇,曾经美丽而充满活力。谁曾想到,7月21日的那场暴雨,打乱了它往日的喧嚣。8月12日,时隔暴雨三周,当我们驱车前往十渡时,一路上仍能看见断裂的桥体和破损的公路。暴雨给小镇带来的伤害仍然依稀可见,但村民们的乐观、勤劳、热情,让我们为之动容。

晋显芳,十渡最早的农家乐“老益民客栈”的老板娘。暑期,本来是农家乐生意最火的时间,但大雨让客栈被迫停业近一个月,损失至少二三十万。积极乐观的晋显芳却没有过多埋怨,她早早地和家人、员工一起清淤泥、洗被褥、扫后厨,不到半个月,一切都料理妥当,等待开门迎客。

隗永刚,七渡村村民。家里的田地被冲毁,他和老伴儿却不闲着,每天去河边帮忙清淤泥、捞柴火,和村民们一起,用自己的双手重建家园。

他们,只是十渡镇千千万万户村民中的缩影。灾难过后,朴实的村民们并没有坐等,勤劳乐观的他们每天依旧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把损失减到最小,这样的人生态度是我们今后工作、生活的指路明灯,激励着我们前进!执笔:骆倩雯

蹲点时间 / 7月24日—8月16日

蹲点组 / 摄影组

行程 / 3000公里

铭记灾难 感受坚强

为了第一时间多角度全方位记录灾情和救援,我从7月24日起从位于房山南沟的十渡镇转战到北沟的青龙湖镇、河北镇,每天往返穿梭在灾情最严重的村镇,10余天行程千余公里。10多天里,震撼心灵的不仅仅是灾情,更有随处可见的坚强与感动。

在降下500多毫米暴雨的河北镇口儿村,傍晚下起了雨,冒着随时有可能再次发生地质灾害的危险,镇政府协助村民搭设应急避险临时安置帐篷,现场格外安静,所有人都在以最快速度工作着。

面对灾难,村民们的乐观同样令人动容。走进北车营村刘海东的小院,他正在屋里清理婚纱照。刘海东和妻子结婚3年了,小女儿正好两岁。“家具、电器都被水泡了,但一家三口没事,这就是福。”

一趟趟灾区行走,一天天见证着救援与自救的推进速度。

一张张自救与救援的面孔,一段段灾情的故事,一幕幕援建的感人场景,相机陪伴着我真实地记录了这一切,使我无比真切地感受到什么是乐观,什么是坚强,什么是大爱,什么是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执笔:方非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