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蹚泥田会诊受灾玉米
资讯
资讯 > 正文

教授蹚泥田会诊受灾玉米

农业专家下地探灾情。刘思摄

本报记者 巩峥

房山区石楼镇吉羊村,4800亩本该绿油油一眼望不到边的玉米田,如今竟被泥浆染成一片土黄色,且齐刷刷地冲西倾斜。田边,没过鞋的泥地里,蹲着中国农科院、中国农业大学、市农业局等单位的四五位专家教授,他们扶正植株,剥开泥巴,看看根儿又看看叶,还不时交流几句。一旁的受灾村民徐文祺则坐立不安,眉头紧锁,有如等待医生确诊一般。

“别着急,中耕培土,再追肥,还有救。”终于,市农业技术推广站玉米专家王海波直起腰,一边搓着手上的泥一边安慰说。徐文祺顿时舒展了眉头,转忧为喜,手捂胸口,长出一口气。

徐文祺告诉记者,7月21日晚,吉羊村村东,大石河的水坝多处决堤,洪水一下子涌进村,村东登时一片汪洋。人转移了,庄稼则在水里泡了数日。

“一年的辛苦眼看全要打水漂。幸好,专家来了,这回可有救了。”徐文祺说。

“走,再往里看看。”王海波一招呼,几位教授应声前行。尽管晒了几日,田里的泥潭还是随处可见,踏上去绵软湿滑,一不留神就陷进淤泥。沾了一裤脚的泥水后,总算一步一步捱到了玉米田中央。

“雨水一泡,地的肥力都流失了,得赶紧追肥。”农大的王普教授,从玉米根部抓起一把泥土攥了攥说。

“那您快给说说,用啥肥呢?”徐文祺一脸焦急。

“眼下最快的办法就是用尿素,每亩用上30斤,给这玉米加加餐。”王普扶起一株倾倒的玉米说。

这时,对着玉米叶片擦个不停的中国农科院李少昆研究员接过话头,告诉徐文祺,叶面肥也得抓紧施,像这样把叶片都擦干净,然后喷上磷酸二氢钾,这样能够调节玉米生长,减少损失。“看着真是心疼,要不是那场大雨,这玉米都该到抽雄期了。”李少昆语带惋惜。

“灾前你们已经施了不少钾肥。这回虽然倒伏的不少,可也别再多用钾肥了,不然适得其反,会害了庄稼。”市农科院的专家王荣焕赶紧补充道。

再向东行,靠近水坝的这片玉米受灾最重。“根儿已经伤了,恐怕没救了。”王海波说。他建议徐文祺赶紧补种荞麦,既应农时,将来又不耽误播种小麦。

转眼到了正午,火辣的日头当空,几位专家汗流浃背地蹚出泥泞的玉米田,坐在地头擦鞋。房山区种植中心的技术员傅铁梅、佟国香,赶紧凑过来取经,请教庄稼补救的妙招,意在当好“二传手”,赶紧到其他乡镇传授。

“咱房山不是每个村都有全科农技员吗?不如你把他们集中起来,我们给上堂大课怎么样?”王海波建议。

“那敢情好!雪中送炭啊,我这就通知去。”傅铁梅高兴地一拍大腿。

据房山区农委统计,“7·21”特大自然灾害使全区23个乡镇、街道不同程度受灾,像吉羊村这样的大田作物受灾面积达21.3万亩。减少损失全靠科学的救治、补种。目前,市、区农业部门已组织百余位专家深入田间,指导恢复生产。像吉羊村这样教授蹲泥地会诊受灾玉米的场景,眼下正在房山的片片田野间上演。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