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顿幸福的手擀面
资讯
资讯 > 正文

昨天,房山区七渡村村民刘玉花拧开液化气罐,点火烧水煮面。她并不担心液化气罐没气,她说,没气了可以随时到换气站去换,肯定随到随有。

本报记者 贾同军摄

蹲点地点 / 房山区十渡镇

蹲点记者 / 孙超逸 高健

“老头子,快给我舀点儿水来!”看着老伴儿进了自家小院儿,今年68岁的七渡村村民刘玉花就“命令”道。她手上却一刻不停,右手用筷子转着圈儿地搅动着红瓷盆里的面粉,左手拿着个深绿色的塑料瓢添水。

“忙活了一上午,饿了,今儿晌午弄啥好吃的?”推开厨房的木门,隗永林问。刚下地回来的老隗鞋上沾满了黄泥巴,身上的蓝背心也水洗的一般湿透了。“家里的面不是受潮捂了吗,咋还和上面了?”

看到老伴正在和面,他好奇地问。

“中午吃手擀面,咱家刚分了两袋面粉,头晌午村委会送来的!”伸手接过老伴递过来的水瓢,刘玉花笑着说道。

“呵呵,我最好这一口儿了!你做的手擀面,筋道儿!”隗永林咧嘴乐了,“发大水后,咱可是有阵子没吃上手擀面了。”

“可不是,下大雨那晚儿,院儿里的水都涨到小腿肚了,屋子里也进了水。家里的米袋子被水泡了,面袋子也受了潮,天又热,都捂了。”刘玉花告诉记者。

后来政府发了大米、食用油和其它生活用品,可一直没发老两口儿最爱吃的面粉。“村里卫生员说了,过了水的米面都不能吃,馋得慌啊!”

换上拖鞋和干净的背心儿,在院子当间儿洗了把脸,隗永林赶忙进到厨房给老伴儿打起下手。刘玉花双手按在两尺来长的擀面杖两边,在大案板上擀着面,隗永林坐在塑料凳上,掐着豆角尖,老两口儿边干边聊起天儿。 “上午你下地看了,咋样了?”

“水都退下去了,地里净是泥,玉米清了一小半儿了。”

“我寻思着,过几天补种点萝卜白菜啥的,应该还赶趟儿。”

“听说支书已经派人进城买菜籽去了。”

老两口儿是村里的“五保户”,都是奔70的人了。除了每个月每人200多元的补助外,还种着靠河边的1亩多薄地。半个月前,河水漫出了河道,庄稼地一片汪洋,地里的玉米颗粒无收。

“起初,心疼得不行,眼瞅着就到秋收了。为这事儿我俩着急上火,嘴上起了好几层泡。但看着村干部们四处奔走想办法,帮着大伙儿解决问题,又给我家里送来米面油的,我这心里也有了底儿。村里想着我俩呢,不会撂下我们不管的!”

天晴了,洪水渐渐退去,隗永林天刚亮就下地,清理被洪水淹了的玉米,平整土地,“村里也出人,可咱还能行,不能就这么等着啊!”

锅里的水开了,揭开锅盖,刘玉花拿起案板上刚切好的面条,抖抖,下到锅里,隗永林站在锅边儿看着。

不大工夫,一盆豆角卤、一盘拍黄瓜、一盆过了水儿的手擀面就端上了桌。 “真香,这碗是你的!”隗永林先挑了一大碗,放了两大勺子的豆角卤,递给刘玉花,自己也是一大碗,坐在小凳上“呼噜呼噜”吃了起来。

“慢点,谁还跟你抢不成。”刘玉花嗔道。

“嘿嘿,我快点吃,吃完了还下地呢。”3大碗手擀面下肚,隗永林摸了摸鼓鼓的肚子,满意地站起来,换上下地的胶鞋,系上草帽就要出门, “晚上还想吃手擀面!”临出院门他又回过身儿说。

“行,还给你做,两大袋子面够吃!”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