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后重建创造奇迹
资讯
资讯 > 大陆 > 正文

安置区里设立了各种功能用房,方便居民生活。

刚搬入的居民喜滋滋地行走在小区平整的柏油路上。本报记者贾同军摄

昨天15时30分,房山城关镇洪寺村过冬安置房施工现场已经静悄悄,看不到一辆大工程车。倒是有俩半大小子,正顺着绿草中铺就的石砖在玩跳房子。孩子的笑容里,已经看不到灾难所带来的阴霾。

“难得的,就是你们这份儿心啊。”头一批搬进安置房的几十户人家正在忙里忙外地收拾屋子,一位老太太停下脚步,看着留在现场的城建集团施工人员说。

她口中的“你们”,是她眼前的几个人,更是为受灾群众夜以继日最终240小时建设完成安置房的数万建设者,也是全力以赴的市住建委以及城建集团、建工集团和各个材料供应厂家。

7月25日,在市委、市政府做出为灾区群众建设过渡安置房部署后1小时内,市住建委组建起灾后恢复重建指挥部;又1小时,灾后恢复重建指挥部已经推进到房山区建委靠前指挥;第3小时,第一批建筑施工材料已经紧急调集运往灾区;第4小时,全市120多名鉴定专家冒雨深入乡镇村庄,进行灾区房屋安全排查;第5小时,100多名地质专家、水利专家、设计施工人员启程,深入到15个乡镇58个受灾严重村,边选址、边设计、边开工;第6小时,测绘人员宣誓以最快的速度完成场址踏勘,建工、城建两大集团17个分公司进场开始平整土地……

几乎与此同时,一条大型建材的生产流水线开始转向过冬安置房建材加工。紧接着,拥有这条生产线的赛木公司开始在网络上发布招聘信息:“现急需力工多人,想加入救灾队伍的请拨打电话……”发帖人的签名,则是在过去半个月中感动北京的一句话:“抗洪救灾有你有我!”

回到如今的洪寺村过冬安置房现场,两个孩子还在嬉闹着,一位老奶奶颤颤巍巍从新房中迈出来,招呼孩子赶紧回家吃饭。

10天前,这里还是一片杂草丛生的荒地;8天前,这里刚刚完成了土地平整;6天前,连降大雨又让建设工地变得一片泥泞,却没影响施工进度;4天前,一排排房屋出落得有些模样;2天前,整齐漂亮的过冬安置房落成了,外墙或枣红或乳白,都让人感受到温馨温暖。

也就是在两天前,当最后一车建材运抵施工现场,市建筑节能与建筑材料管理办公室主任刘肖群一颗悬了192个小时的心,终于放下了。

城建和建工两大集团,都有着援建四川、建设奥运场馆、保障房的经验,即使是在山顶、洼地施工,有了“铁军”的倾力支援,都不算太难。建材生产厂家支援过四川的临时安置房,房山这次遇到灾害,他们当然全力配合。真正困难的,是如何通过滑坡、断路,把建材运到施工现场。

记者从刘肖群的工作日志中推算出了一个数据,如果要在几个固定的点位上按照正常工期建设临时安置房,供货需要20天才能完成,施工周期应该在1个月左右。而面对10天的倒排工期,供货只能在6天至8天内完成。

他们先后用过卡车、轿车、三蹦子,用过工人肩挑手抬,把施工建材送到霞云岭、南窖乡还不算难,最难的是往南白岱村送建材。司机在导航仪中找不到这村子,村里的通讯信号时断时续,沿途道路时遇滑坡,工作人员就在这样的路上押着整车急需的建材,几米几米地向前行进。但这么艰难,却没有一栋房屋因材料供应不上而延期。

8月5日23时40分,市建设工程安全质量监督总站站长助理张树刚,在大石窝镇半壁店村西完成了137套过渡安置房的质量检查。宣布通过验收那一刻,每天工作超过18小时、连续苦干10天的建设者们,都长长地出了一口气,有的就地坐下了。

灯火通明的安置房施工验收现场,在山村中耀眼的明亮。仅仅几小时前,这个村子刚刚完成了临时用电和正式供电的转换,就在换闸倒电时那10多分钟里,张树刚还和几名检查员打着手电抢着查了两间房:“让老百姓赶紧住进来,咱这儿一分钟都不能耽误。”

26名检查员,在10天的时间里,检查验收了房山区16个乡、40个安置点5731间安置房的质量。

洪寺村中的公共浴室烧起了热水,记者看看表,这是昨天15时56分。尽管知道这些援建铁军格外需要休息,记者还是咬着牙拨打了一个个电话了解最新情况,但好多电话都无法接通或无人接听。

好容易打通了一个,对方哑着嗓子疲惫地说:“这帮兄弟们啊,挺到交付那一刻,都手机一扔,往帐篷里一歪——终于能补上个囫囵觉了。”

“那如果定向安置房选好点儿,还让你们来建设,来不来?”记者忍不住问。

“当然来了!修房、建房咱都不挑,咱有这心啊。”对方来了精神。

翻开市住建委的一份报告,记者看到了这样一句话:“10天内完成灾区过渡安置房各项建设任务,这是首都建设者创造的又一个灾后重建的奇迹。”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