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机厂隐身山洞 造出中国首架运输机
资讯
资讯 > 正文

飞机厂隐身山洞 造出中国首架运输机

海孔洞口有30米高 记者 肖腾 摄

在工厂大门外的“中运一”式运输机  张仲 提供

抗战时的海孔飞机厂大门口 张仲 提供

国营晋林机械厂老大门 记者 肖腾 摄

“中运一”式运输机在重庆白市驿机场试飞成功 张仲 提供

重庆地理

寻找重庆的“飞行传奇”②

商报记者 肖腾

中国第一架运输机在哪里诞生?你也许想不到,不是在北京上海,而是在咱们重庆的一个隐秘的山洞里。7月31日,记者来到万盛经开区丛林镇海孔村,这个地名可能很多重庆人都不熟悉,但70多年前,在抗战的烽火中,中国第一架运输机就在这里诞生。

神秘山洞

洞口高30米曾有重兵把守

由丛林镇政府门口出发,顺着公路下行,海孔村就坐落在道路左边最高的山峦顶部,沿着石板小路爬上山顶,发现顶部地势相当平坦开阔,一排排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青砖楼房矗立在田野间。

顺着村民所指的道路,记者走了约半个小时,只见道路沿着山势划了个半圆,将群山中一片平坝包围起来,在坝子里回头仰望,高大的山壁上竟然有个洞口高约30米的巨型岩洞。岩洞门口被一排三四层的砖房牢牢挡住,看不到里面的情况。

“这块坝子叫海孔坝,那个洞就是海孔洞。”近70岁的村民邹启英老人告诉记者,以前国民政府的第二飞机厂就在洞里面。“解放前,这一带都是飞机厂的厂区,而最核心的生产车间就设在海孔洞里”。

70多岁的当地村民郭生学老人小时候曾到过飞机厂,对于这座神秘的工厂,他仍记忆犹新:“那厂子戒备相当森严,门口建着一长条城墙,里面都有碉堡,到处是国民党的兵,架起机枪守着,本地村民都发了通行证,没得通行证的根本不准靠近。”

配套齐全

抗战时曾是千人飞机厂

村民口中的“第二飞机厂”究竟是什么?当地村委会会计姚茂花告诉记者:“就是一个生产飞机零件的工厂。”姚茂花曾有两位远房长辈在厂里做工人,她说,据长辈描述,飞机都是在洞里面生产,在洞外装配起来检验,然后拆掉运往重庆,再组装起来试飞,“厂里工人绝大部分是外地人,所以附近还建有家属住宅、邮局等配套设施,但是现在都没了”。

抗战历史专家、重庆三峡博物馆副研究员张仲告诉记者,“第二飞机厂”实为“国民政府航空委员会第二飞机制造厂”,又名“海孔飞机厂”,其核心厂区就位于约有400米深的海孔洞里。

据张仲介绍,海孔飞机厂的前身是中国和意大利合建的“中意飞机制造厂”,原来位于江西南昌,1938年,国民政府将“中意飞机制造厂”迁往海孔洞,改名为“国民政府航空委员会第二飞机制造厂”,并派驻一个营的部队防守。由于意大利与日本是同盟,抗战开始后意大利专家就回国了,工厂的搬迁和恢复生产工作只能由中国人自己解决。1938年第二飞机制造厂已初具规模,最多时有工人1200余人,每年可装配20多架飞机。

辉煌历史

第一架国产运输机诞生

这样一座山洞里的工厂,技术力量薄弱,又时刻面临战争威胁,能做出什么了不得的事情?对于记者的这个问题,郭生学老人很激动地挥舞着蒲扇:“这里曾经造出中国第一架飞机。”

张仲告诉记者,村民口中的“中国第一架飞机”,其实是中国第一架国产运输机。1943年初,在没有图纸的情况下,飞机厂总工程师林同骅、工程师顾光复等人利用库存的一些进口航空木材和配件,加上新运进的美制航空发动机等,开始设计能载乘8人的木质中小型双发运输机,起名“中运一”,这是中国人自行设计、自行制造的第一架国产运输机。

1944年5月,“中运一”在海孔制造成功,随即被分装成十几辆大卡车运往白市驿机场重新装配,1944年10月,“中运一”从白市驿机场腾空而起,58分钟后顺利降落在成都太平寺机场。“中运一”试飞成功后,海孔飞机厂又先后研制出了“中运二”和“中运三”运输机,但当时抗战已近尾声,国民党空军引进了大批美军剩余的C-47、C-51运输机,而自己制造的这些运输机,最终几乎全部废弃,只有“中运二”在南昌解放后交给了中国人民解放军。

战时遭遇

造百架飞机 引来日军轰炸

除了研制运输机,海孔飞机厂的主要任务是仿制国外飞机。资料显示,1939年工厂刚完成搬迁,就开始仿造苏联E-16飞机,1940年完成。据张仲介绍,整个抗战期间,海孔飞机厂共仿造德国H17型中级滑翔机、“狄克生”初级滑翔机、苏联“伊式”驱逐机等共100余架。

“刚才你从村里走到海孔坝的路就是国民党修的。”郭生学老人指着记者脚下的水泥路说,“那时只是修了条毛坯路面,用石子铺成的,每过几天就能看到大卡车运着零件从路上开过,当兵的拿着枪押车。”

张仲说,尽管海孔洞里造出的飞机只能用于训练,但日军仍先后5次派飞机来轰炸,由于飞机厂位置隐蔽,都没有找到。日军于是将怒火发泄在了百姓身上,1939年10月13日上午,日军飞机轰炸南川县城,造成300余平民死伤。

现状

抗战遗址变养殖基地

抗战结束后,1947年,国民党第二飞机厂迁回江西南昌,1948年奉命迁往台湾,绝大部分人员也跟随厂子到了海峡对岸,留下的厂房、设备和试飞场等,成为今南昌飞机公司的前身。当地村民邹启英老人说:“现在每年都有台湾人到海孔来祭扫祖宗。”

记者了解到,1965年国家三线建设期间,晋林机械厂从山西太原迁到这里落户,主要生产大炮。晋林厂在海孔数十年间,重新修建了道路、厂房等,当年飞机厂留下的遗迹再也无从找寻。2003年晋林厂整体迁四川彭州,留下大量空荡荡的厂房,海孔洞从此再次陷入沉寂。

2009年,海孔洞被确定为重庆市文物保护单位,但周围村民对此知之甚少。“这些过去的历史,我们年轻点的村民都不知道,我都不怎么清楚。”海孔村支书周祥芬告诉记者,现在海孔洞已被承包用于娃娃鱼养殖,但镇上正规划将这个洞作为旅游景点进行开发,“等确定开发之后,大家就可以到这里面来旅游”。

“中运一”数据资料

材料:木质包蒙布,副翼、襟翼为铝合金

发动机:美制R-1820-F九缸星型发动机,马力450匹

长度:11.05米

起飞重量:4537公斤

最大时速:324公里

载员数:11人,其中飞行员、领航员3人,乘客8人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