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加紧推进安置房建设 为让受灾市民早一天有房住
资讯
资讯 > 大陆 > 正文

北京加紧推进安置房建设 为让受灾市民早一天有房住

昨天,在城建集团承担的房山区城关镇洪寺村抗洪抢险安置房项目工地上,工人们正加紧施工。本报记者孙戉摄

本报记者耿诺

昨日上午11时20分,位于房山区琉璃河镇黄土坡村的抗洪救灾安置房竣工。由北京城建集团七公司建设的12间临时板房在一夜之间拔地而起,成为房山区在遭受“7·21”特大自然灾害之后首个完工的临时安置房项目。

记者昨日了解到,目前所有安置点的12余万平方米安置房均已全面开工建设。除了黄土坡村这12间安置房以外,城建集团建设的琉璃河三街社区、窦店白草洼村两处安置房,以及建工集团的佛子庄和霞云岭,都将陆续在一两天内完工,交付使用。

30人合力建成在一夜之间

“终于成了!”虽然这几乎是城建集团项目经理孙路真所经手的最小的一个项目,但在新建成的板房前,他还是拍手鼓起掌来。

这样一双手,因为多日连着泡水、暴晒,关节上都裂了口子。创口随着拍动渐渐开裂,孙路真却像完全不知道一样,只顾得高兴了。

从7月26日下午开始,30人的施工抢险队入场。他们所面临的是黄土坡村里的一块洼地。

孙路真觉得这可不成。在这种场地上建安置房,一旦下雨,积水都会朝里头涌,到时候,村民可能面临着二次受灾。

可是,周围实在已经拿不出一块像样的地。重新找,意味着时间的白白损耗。

“那就只能垫,把地垫起来!”几辆推土车、卡车随后到达,整整40个小时,施工现场都在不停地垫土,大车一遍遍碾压,洼地一点点长高,直到与其他土地平齐。

28日虽然是周六,但对抢险现场来说,只有24小时三班倒的概念,哪里还有什么休息日。运材料的卡车一到村头,30多名抢险队员直接上手开始拼装。从当夜到昨日上午,一共才花了20个小时,12间安置房一间不落,全部完成,并具备入住条件。

在这次抢险救援中,他们创下了一个纪录,提前7天完成建设任务。

从路到房建设英雄接力施工

在房山区另外一个安置房建设工地上,杨志欣也在挑战着自己的纪录。

7月28日,是北京市“7·21”特大自然灾害后的第8天,房山区河北镇上空一群群蜻蜓飞得很低,似乎预示着又一场大雨将至。清晨6时刚过,河北镇安置房建设点就已经机械轰鸣,由杨志欣率领的北京建工六建援建铁军正要抢在雨前,完成河北镇搭建临时安置房的基础底板施工任务。

抢险过后来不及休整,25日22时,还没歇上一口气的杨志欣就接到了负责房山区南窖乡和河北镇两个地区临时安置房施工的任务。他紧着去看现场,两个乡镇相距大约30多公里,一天的时间他就跑了3个来回。

南窖乡援建地处河滩地,最深处达两米。为了争取时间,施工人员分段流水作业,28日夜间,部分流水段已具备浇筑混凝土的条件。

河北镇安置房施工分为4个地块施工,27日午后时分,施工材料和人员还没有全部到位,杨志欣就安排现有人员提前展开了放线定位、支模板等工作,27日晚间,4号地块在大雨来临前率先完成30间安置房模板支护工作,28日上午展开模板加固工作,中午底板浇筑混凝土全面展开,不到5个小时,4号地块底板战役告捷,1号地块同期在进行紧张的碎石和平整路面工作。此时,距离27日展开施工仅仅过去24小时。

傍晚时分,蜻蜓仍旧飞得很低,炎热的天气早已弄得杨志欣筋疲力尽,但倦容背后,他的眼神依旧笃定,他还在自我鼓励着,接力施工。

6783间房背后的鉴定专家

6783间安置房这个量是从何而来?记者不由得心生疑问。

还顾不上回答记者的问题,市住建委房屋灾后恢复重建指挥部总指挥张农科的电话响起,一组组数据从听筒中传来。一支穿梭于每个受灾村落的房屋安全鉴定专家队伍,他们以自我奉献的志愿精神,在房山区走遍了每一处有可能发生危险的房屋,给受灾群众的居住安全,带来了保证。

昨日下午5时33分,已经奔走了十几公里的房屋安全鉴定专家杨威和徐俊芳,敲开了周口店镇娄子水村最后一户人家的门。

院里的泥将近一尺厚,几个年轻人帮老人整理了一天,刚整理出四分之一,屋内的过水位置已经过了杨威的腰。

屋里,几乎窗沿以下的墙面都被水泡发,一戳就往下掉皮,露出30多年前的土坯来。

“这房子是危房,您可千万别再回来住了啊。”杨威对户主冯大爷说,见冯大爷不太懂,又比划着补了一句,“就是说您这墙已经撑不住屋顶了,您这两天先住临时安置房,过几天过冬的房子就下来了。”

从上周四开始,100名房屋安全鉴定专家以专业志愿者的身份,进入房山区所有受灾村落,对所有受灾房屋进行普查。来自市住建委房屋灾后恢复重建指挥部截至7月28日晚间数据显示,房山灾区灾后恢复重建前线指挥部派出的8个检查工作组,共对22个乡镇227个村庄的房屋进行了检查,共检查房屋达15931间,涉及2558户村民,8442人。昨日,在专家们的坚持下,最后的20个村落也检查完毕,所有可能有危险的房屋,都被一一过筛。

这些志愿者组成的检查组平均一天要查200间房屋,再加上从村里来回穿行的路程,很多常常泡在工地上的年轻人体力都到了极限。

几天下来,志愿者身上的T恤湿了又干,有些已经硬如铠甲,但从他们手中传出的一组组危房数据,最终都对应上了每一套安置房。

“有了这些数,就有了这些房;鉴定员工作完成了,检查站马上开始驻点,监督每一处施工现场的工程质量。”昨日20时,指挥部里的打印机不停地吐出一份刚制定好的安置房验收标准,张农科直接站在打印机前,一张张拿起来看着。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