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置点的生活
资讯
资讯 > 正文

听说要下雨,门头沟区大台街道的工作人员提早帮助住在山上危房中的鲜文艺一家转移到安置点。下山途中,孩子也坚持自己背书包,手里还紧紧抓着心爱的文具盒。 本报记者 吴镝摄

▲ 昨天,门头沟区王平中学初一(5)班的学生王冬绪安静地坐在救灾帐篷里写暑假作业。本报记者 吴镝摄

▲ 下小雨了,在大台街道安置点,受灾群众打着雨伞走进救灾帐篷。本报记者 吴镝摄

▲ 昨天,在大台街道临时居民安置点,几个孩子在救灾帐篷外做着游戏。本报记者 吴镝摄

▲ 昨晚,房山区十渡镇七渡村的村民隗合喜和妻子还在收拾晾晒的衣被。21日的大暴雨造成他家的农家院水深1米多,幸亏他机智地把后山墙凿了一个大洞泄洪,才避免了更大的损失。

本报记者 李继辉摄

▲ 夜已渐深,灾民们陆续进入梦乡。负责瓦井村灾民安置点值班巡视的村干部仍在坚守岗位,防范因乱扔烟头、点蜡烛造成的火灾隐患。本报记者 孙戉摄

昨晚,房山区周口店镇瓦井村灾民安置点的住户正给孩子泡着方便面。为了让灾民能有热水泡面,村委会包下安置点附近的一家小吃店,每天中午和晚上专门用大锅烧热水,再由工作人员送到安置点内,最多时一顿饭要烧十来锅水。

本报记者 孙戉摄

昨晚,瓦井村灾民安置点的一位灾民借助帐篷外的照明灯阅读公安局印发的防火防盗提示单。 本报记者 孙戉摄

▲ 住在一号帐篷的程淑琴大妈是瓦井村老村民。“7·21”暴雨来临时,她家全院大小9间房全部被水泡成了危房。目前,大妈与老伴和两个儿子住在临时安置点内。回想起当晚被村抢险队从齐胸的水中救出,大妈逢人就说“能拣条命已经算万幸”。昨晚,为各帐篷发放蚊香和手电筒的村工作人员给她带来一个好消息:这两天村里正在为建设过渡板房选址,大妈不久就可以住进宽敞的板房中了。本报记者 孙戉摄

由瓦井村文化站改建的室内安置点摆放了40张钢架床。为方便登记管理,入口处张贴了醒目的标识对应每张床的使用者。

本报记者 孙戉摄

“7·21”特大自然灾害引发的大水、山洪乃至泥石流,改变了很多人的生活。在房山和门头沟等重灾区,成千上万间住房严重受损,屋里泥浆遍地。大批受灾群众,住进了灾民安置点。

房山区周口店镇瓦井村灾民安置点就设立在村委会正对面,是全村地势最高的地段。整个安置点由村文化站和26顶救灾帐篷共同组成。由于村子处在泄洪道下游,“7·21”特大自然灾害中,全村有近三分之一的房屋被水浸泡,部分已成危房,无法居住。目前,安置点内每晚要接纳一百六七十人前来过夜,其中大部分是在本村工作、已失去生产自救能力的外来务工人员。

门头沟区北涧沟社区临时安置点则设在了西辛房中学,教室成了集体宿舍,一个个气垫床并着排,统一发放的褥子、毛巾被每床一套。

尽管安置点条件各异,但吃的喝的都有保障。“住在这儿,下雨也不怕发大水了。”住在一号帐篷的瓦井村村民程淑琴大妈说。昨天,村干部还给她带来一个好消息,村里的过渡板房就要开工了,用不了多久就能住进去。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