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千年采煤史 变身高端制造新区
资讯
资讯 > 正文

告别千年采煤史 变身高端制造新区

房山区委书记刘伟。资料图片/新京报记者 吴江

房山区委书记刘伟。资料图片/新京报记者 吴江

房山区区长祁红。资料图片/新京报记者 吴江

房山区区长祁红。资料图片/新京报记者 吴江

房山,曾是京郊有名的“建材之乡”。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前,房山以黏土砖、煤炭、石灰、砂石为主的基础建材产量占全市的70%左右。

然而,长年开矿给山乡带来了诸多后遗症:水源枯竭,煤粉飘飞。

2006年,房山开始了改变历史的关矿进程。五年多的时间里,房山关停了137家煤矿和近2000家砖、瓦、灰、石等资源型企业。房山彻底告别了千余年的采煤史。提出了首都高端制造业新区和现代生态休闲新城的新定位。长安汽车项目从签约到动工仅用了三个月的时间;收购德尔福的刹车和悬挂系统,从谈判到试生产也就用了一年半的时间。在“房山速度”的指引下,房山区实现了5个月引进100个亿元项目、1年建成轻轨房山线、2年财政收入增长数倍等奇迹。

【关键词·转型】

财政收入破百亿大关

新京报:这几年房山发展速度确实很快,过去五年里,房山都在产业调整和转型上有何变化?

刘伟(房山区委书记):过去五年里,房山区实现了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先后引进生产新能源纯电动车的长安项目及其零部件配套产业园;还有为奥迪等知名厂商供货的京西重工汽车减震器项目、新型能源、绿色、环保的北控太阳能发电设备项目;生产中低速磁浮列车、城轨车辆、轨道养护机械车辆的中国北车轨道交通项目;生产三维锂电池、碳纳米管等高科技产品的国能科技创新项目,以及无人驾驶直升机项目等等。

五年多的时间里,房山财政收入接连突破50亿元和100亿元两个大关。

【关键词·发展】

建设生态宜居新房山

新京报:“房山区速度”发展的驱动力是什么?

刘伟:我们提出了“三化两区”的发展思路,即:坚持科学发展,加快城市化、工业化、现代化进程,建设产业友好、生态宜居新房山。其核心就是要以城市化带动功能区建设,以功能区建设促进全区发展,最终实现城市化和功能区发展的良性互动。

面对首都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新要求,房山提出了首都高端制造业新区和现代生态休闲新城的新定位,即“一区一城”。从“工业强区”到“三化两区”,再到“一区一城”,房山保持了发展思路的延续性,逐步走出了一条具有房山特色的发展道路。

新京报:什么是“一区一城”?

刘伟:“一区一城”即:“首都高端制造业新区”、“现代生态休闲新城”。

经过五年努力,力争全区工业总产值突破2500亿元,新增量占到全市的三分之一左右,成为首都新的战略发展高地,成为京津冀城市群中独具魅力的新城。

【关键词·一区一城】

不会盲目推进城市化

新京报:在实际工作中如何处理“一区一城”之间的关系?

祁红(房山区区长):从发展目标上看,要正确处理好“一区”、“一城”的关系,致力于以业兴城和以城载业的互动发展模式,促进“一区一城”融合发展。既不能抛开“一城”,片面粗放地发展制造业,也不能抛开“一区”,盲目地推进城市化。

“一区”、“一城”是房山区经济社会发展实现腾飞的两翼,互相补充,协调发展。一方面,建设高端制造业新区,带动了基础设施建设并带来了经济效益,引进的高效、低碳、环保的大企业、大项目为建设现代生态休闲新城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建设现代生态休闲新城,能为高端制造业的规模发展提供完善的城市配套功能,使高端人群在房山宜居宜业宜游,这为推动高端制造业加快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新京报:对于“一区一城”建设,房山有哪些具体的设想?

祁红:今后五年,房山“一区一城”的主要奋斗目标是:建设首都高端制造业新区,成为首都新的战略发展高地、现代生态休闲新城。坚持业城融合发展,突出生态宜居,彰显现代休闲,高标准建设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高品质打造城市形象和生态环境。

百姓话五年

民俗旅游助矿区居民致富

在京西百花山下,有一个美丽的小山村——四马台村。李增正是房山霞云岭乡四马台村的一个民俗户。

四马台村有煤炭资源,但为了保护生态,小煤窑关停了。村里实施旧村改造时,建起286栋别墅,每户农家5个卧室,并全部配有独立的卫生间和洗浴设施,目的就是让村民借着白草畔旅游景区,利用别墅发展民俗旅游业。

李增正一家4口人分得270平方米的别墅楼。入住前他就做好了搞民俗接待的准备,房间按照宾馆的标准间装修,客厅按照餐厅装修,厨房全部安装饭店的设备,率先在村里搞起了民俗接待。舒适干净的环境,合理的价格,吸引了不少市区的回头客。

记者拨打李增正电话时,他正忙于张罗客人,并许诺待会儿给回电话。足见其生意的红火。

为了扩大接待能力,李增正联合邻居一起做民俗旅游项目。联户发展成就了李增正做大旅游的梦想,也成就了他和村民一起致富的梦想。得到赞誉的同时,李增正也获得了丰厚的回报,今年,他已取得了30多万元的收入。眼下,李增正已在院内新建了120平方米的阳光房做歌厅,还准备把自家的房间全部改为餐厅,提高餐饮水平和接待能力,再发展30户到40户民俗接待户,让更多的人和他一起分享“旅游大餐”。

本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刘春瑞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